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1-20] 克服兩大限制 發揮香港優勢

 香港的許多優勢,要克服「邊界」和「積極不干預政策」兩大限制,才能夠充分發揮出來……

■王紹爾 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副會長

 中國入世,擁有全能競爭優勢,包括勞工眾多廉宜,外資和內幣充裕,人才多而人工低,基礎科技力量雄厚,資源豐富,朱鎔基總理唯一最擔心的是九億農民生計受到衝擊,而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中國入世受到最大挑戰的是體制問題。

 對於中國入世,香港又擁有什麼優勢和弱點呢?優點大家說得多了,無非是良好法制、公平競爭環境、廉潔透明政府、廣泛國際商業網絡等制度優勢,以及背靠內地面向全球的地理優勢。但是,我之所以用「無非是」來概括香港的優勢,意味著香港的優勢並非是自然而然就能體現和發揮出來的,而是受到兩大方面的限制:一是邊界限制;二是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的限制。在這兩大限制下,香港縱有許多優勢,亦難以充分發揮。

 先說邊界的限制,由於實行「一國兩制」方針,香港和內地之間存在一條邊界,但是,由於政府一些官員不善於利用這條邊界,而是墨守成規、抱殘守缺,沿襲港英時代利用邊界隔離和疏遠內地的老黃曆政策,至今不開放和開發邊境禁區,又遲遲拖延各項跨境交通基建,甚至羅湖關口怨聲載道的擠塞狀況亦無措施改善,這就使「一國兩制」下的邊境成為香港自我封閉的一條疆界,形成人才、貨物、資金、消費的單向流動,而內地的消費、資金、人才乃至投資要流向香港,則受到邊界的限制。邊界的這種單向限制作用,使香港已面臨陷於「經濟孤島」的危險局面,香港越來越多的消費、投資、人才及各種各樣的經濟活動,正在單向離港流入內地,造成香港經濟逐漸「陰乾」的局面。

 再說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這一政策在港英時期,有一定合理性,因為無論是六、七十年代製造業的興盛,還是八、九十年代製造業的北移,都是受到外需強勁以及內地成本低廉而又無競爭對手的促進。但是,目前全球市場萎縮,內地競爭對手蜂擁而起,政府若再對本港經濟採積極不干預政策,已經不合時宜。現在,無論是美國或內地,都在採取政府全力干預經濟的凱恩斯政策。但政府一些官員仍然抱著「積極不干預」思維不放,對如何協助港商在中國入世的五年過渡期搶佔內地市場和商機,並無任何具體計劃和措施;與內地的跨境基建計劃,亦是「雷聲大雨點小」。更有甚者,有政府官員在上海APEC會議期間,還借題發揮痛罵港商要求國家給予優惠政策是所謂「太自私」,這其中的弦外之音,實則是為某些官員的「袖手旁觀政策」開脫。實際上,連江澤民主席和朱鎔基總理,都明確表示內地入世後,中央會續給香港優惠政策,因為香港和內地都是在一個國家之內。特區政府官員宜配合國家對香港的優惠政策,支持香港工商界和專業人士開拓內地市場。

 所以,香港要在國家入世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邊界和「積極不干預」兩大限制就必須化解和克服。

 化解邊界限制,政府應以新思維看這條邊界的作用:邊界在「一國兩制」下,它只能保護香港的制度優勢、限制內地太多低文化、低技術人口無限制湧港,以及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間劃出一條界線,而絕不能成為香港自我束縛的繩索。所以,化解邊界限制,必須由現在的單向流通變為雙向流通,舒通關卡,開放禁區,銜接順暢兩地交通,吸引內地大量資金、人才來港,使邊界在保護香港制度優勢和生活方式的同時,為聚人(才)聚財(富)而開放。

 克服「積極不干預」局限,特區政府的一些官員在國家入世之後,必須轉變觀念和職能,對經濟發展改變「袖手旁觀」態度,應該加強與中央政府及內地政府協商,特別是要加強與廣東省政府和與深圳市政府的協商合作,為港商特別是香港中小企業在內地營商,提供良好的政策、調解、投訴、信息等服務。

 兩大限制克服之後,香港才能在國家入世後,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