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1-22] 邊境禁區亟待開發和開放
港英時代設置的邊境禁區一直延留至今,已成為一種觀念禁區的反映。回歸之後,在內地一側已經開發和建設的情況下,香港一側邊境禁區已形成巨大的土地資源浪費,並阻礙了香港與內地的經濟整合……
■何亮亮 鳳凰衛視言論部副總監
文匯報上周報道,新界西北區接連內地的邊境地帶,數十年來都被劃為邊境緩衝區,橫跨羅湖、文錦渡、打鼓嶺、沙頭角及落馬洲,涵蓋的土地廣達三十平方公里。
在這禁區內,只有獲警方批發禁區紙的鄉民及從商者才可以入內。開放禁區恢復土地的生機,帶旺整個邊境區,是當地居民多年來的訴求。沙頭角海面望向陸地,左側的樓房明顯矮小殘舊,右側樓房不單高大,粉飾光彩漂亮,生氣勃勃,但如猜左面方向是內地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左側才是香港的沙頭角。八十年代初內地改革開放前,兩個沙頭角的面貌幾無分別。兩地建設出現今天這樣大的差距,原因是內地拆除了邊境緩衝禁區籬笆開展各類建設,香港則堅持保留這個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局限了地區的發展。不單沙頭角,諸如打鼓嶺及落馬洲等邊境區,外貌都是「內地靚,香港醜」。
為什麼還要保留這些禁區?保安局稱是防止非法入境的需要。但地區人士認為,這一政策早已落伍,更嚴重阻礙了地區發展。最起碼,禁區範圍可以縮小。
由於實行「一國兩制」,香港特別行政區和內地之間仍然分別實施自己的邊境出入管理,其法律和政治合理性都無可質疑。問題是,港英時代設置的邊境禁區,是否還有合理性?
和中國內地相比,即使是和內地城市人均收入最高的深圳相比,香港的人均收入和社會發展水平仍然遙遙領先。現在,深圳的都市風貌已經直逼香港。在香港和深圳的邊境之間,香港一側荒蕪、慘淡,深圳一側則欣欣向榮,不能不使人覺得,這彷彿是兩地發展的一種寫照。
香港回歸已經四年多了,期間先後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全球經濟不景氣等外圍因素帶來的衝擊,香港自身經濟結構的弊端(未能形成新的知識經濟以及高地價、高工資導致的高成本),都嚴重影響了香港的經濟發展。但是,除了外部因素和自身結構因素之外,香港還有一些觀念禁區需要突破。新界的邊境禁區問題,就是觀念禁區的反映。
香港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緊缺。眾所周知,土地是不能再生的資源,必須善加利用。香港過去在充分利用市場規律開發土地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官地拍賣成為當局收入的重要來源。香港一共只有一千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邊境地區的三十平方公里土地,對香港來說並不是一個小地方。在港英時代,出於政治理由將邊境作為禁區,那麼在回歸之後,在內地一側已經開發和建設的情況下,香港這一側還作為禁區,就是一種巨大的浪費了。現在,邊境地區仍然作為禁區的地方不多了,朝鮮半島的南北雙方之間隔了一道軍事分界線,朝鮮和韓國仍然處於軍事對峙局面,雙方的邊境仍為禁區,可以理解。但是在香港和內地之間,同為一國,既沒有軍事對峙,兩地的經濟和人員往來極為密切,有什麼理由要使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作為禁區,任其荒蕪浪費呢?政府恐怕無法提出任何有說服力的理由!
長期以來,香港的一些官員,頭腦還停留在過去的時代,只看到香港的優勢,看不到中國內地的進步,故步自封,自以為是,不體察民意,不了解基層的實情,以舊觀念治港,焉能不導致香港的落後?改變邊境禁區政策,已經是當務之急,首先是當局要拋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舊觀念不變,類似保留邊境禁區浪費土地資源的情況,將阻礙香港的發展和進步,使香港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處於頹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