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1-24] 紓緩失業危機 疏解社會矛盾
■陳煒 文職及專業人員協會執行秘書
特區政府剛剛公佈了本港八至十月的失業率,幅度達到了百分之五點五,失業人數增至十九萬四千人,就業不足率亦上升至百分之二點六,人數達九萬一千人。而且這還沒有充分反映出美國九•一一事件所造成的影響。數字顯示,失業的波及面已越來越廣,大多數主要行業如製造業、建造業、分銷業、運輸業和金融業等,失業情況都進一步惡化,並且已從原來的低文化階層蔓延到了白領知識分子階層及部分專業人士,還呈愈演愈烈之勢。這種情形是不能不令人擔心的。
雖然時下失業問題嚴重的情況並非香港所獨有,但由於失業會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特別是當失業率上升,失業者由極為分散的個體轉為群體,而且這種群體又逐漸擴大的時候,失業對社會穩定所構成的危險還會呈幾何級數的膨脹。因此,香港社會實在沒有理由不對此問題給予加倍的重視。
鑒於目前香港失業率攀升的成因非常複雜,是一種綜合症,既受制於本地經濟調整和復甦狀況,也受制於外圍因素,特別是美國經濟復甦程度的影響,因此不可能企求有甚麼特別的靈丹妙藥可以馬上解決問題。但是,積極想辦法紓緩危機,爭取把失業問題對社會的不利衝擊降到最低,卻是政府和社會各部門都可以做得到的。
事實上,香港特區政府不僅已經充分意識到失業問題的嚴重性,並且也採取了一系列紓緩失業的措施,如加快推出三萬多職位改善就業狀況;撥款資助在職僱員提升業務技能,以助延長就業壽命;疏通職位供求渠道,加強就業推介,等等。再加上其它各方面振興本港經濟的措施,應該說,這些都屬於積極的應對,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為了確保措施的有效性,這些方面的工作仍需進一步加以檢討和完善。
筆者認為,為了能更好地紓緩本港的失業危機,疏解社會矛盾,以下幾個方面也是需要配合做好的。
首先是社會傳媒有責任發揮輿論疏導作用,鼓勵失業者逆境求存,失業不失志,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除應避免對一些悲劇作渲染性報道之外,還應實事求是地、更多地報道本港可以克服困難的有利因素,既使失業者,也使廣大市民對前景樹立信心。
其次,香港社會原有的各種援助機制應充分而合理地調動,及時向有急切需要的受困人士和家庭施以援手,減少悲劇出現。
第三,實施非自然增長人口的調控。香港當前失業情況的惡化,與非自然增長人口增長過快密切相關。本港的非自然增長人口主要來自內地,而且這些人來港後大多就業困難。由於歷史和地域的原因,港人在內地仍有大批親人排隊申請來港團聚。這是本港就業問題的一大潛在壓力。對於按基本法規定申請獲准來港定居的內地人士,固然不能「堵」,但政府卻可以實行政策調控。例如規定處於就業年齡段的來港定居人士,在一定期限內不得享受政府公援等福利,使這部分人士在來港前,就必須考慮其經濟承受能力和自身的就業機會,從而作出暫緩來港的決定,以免剛放棄掉在內地的大好發展機會,馬上變成為本港的「失業大軍」。
第四,政府的各級官員,特別是高級官員,應廣開與市民對話的渠道。這樣既可以創造機會適當宣傳解釋本港所面臨的形勢,推介政府所採取的各種重要解困計劃和措施,同時也讓市民有機會適當宣泄不滿情緒和當面獻計獻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