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1-30] 文匯社評:客觀理性地看待和紓緩失業壓力

 本報上周二社評指出,政府有必要增加落實職位情況的透明度,公佈在教育、環保、清潔、綠化、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方面增聘職位的時間表,以解失業者燃眉之急。

 可喜的是,政府此方面的工作有明顯改進,昨日,就業專責小組便討論及公佈了施政報告中三萬三千個職位開設的時間表。

 根據安排,八千多個職位陸續在今個財政年度開設,一萬七千個則在下個財政年度提供,其餘八千個職位將在○三至○四年創造。首先提供的短期職位包括清潔、醫療福利和短期工程。

 本港目前失業人士已近二十萬,政府首先創造的八千多個職位,雖說無法在根本上解決失業問題,但畢竟可以幫助到一部分身陷困境的失業人士及他們的家庭,從而部分地紓緩失業率上升對社會造成的壓力。特別值得肯定的是,從董特首十月十日發表施政報告,到現在就業專責小組落實並公佈開設三萬三千個職位的時間表,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這種效率不僅為特區施政帶來了新氣象,而且證明特區政府在致力紓緩民困、共渡時艱方面,是具有誠意並付出了努力的。

 然而,政府在創造就業職位時,即使是短期的職位,亦應以客觀理性的態度,注意效益,要避免「為創造職位而創造職位」的形式主義弊端。若是硬「湊」出一些職位,還不如將創造職位花去的公帑直接發到有需要的困難人士手中。例如,施政報告撥款一千多萬給食環署增聘二千五百個臨時職位,以增加洗街次數改善市容,但現時食環署清洗街道的員工平均月薪一萬四千元,每天有效工作卻只有八十三分鐘。這可能產生三個問題:首先,新增聘的臨時工人若向食環署員工的效率「看齊」,則形成政府員工和臨時工人共同蛇王散漫的局面;其次,若臨時工人月薪五千而每天有效工作五至六小時而政府員工散漫如故,則會形成一種不公平的局面;再次,若署方加強管理促使員工提高效率,那麼再加上臨時工人,又會否形成洗街次數太多反而造成對市民的滋擾?類似上面的幾種情況,其他創造職位的政府部門亦可能出現,這就亟待政府加以檢討,以盡量避免增聘職位走形式主義過場。

 財政司梁錦松昨日在專責小組會議後表示,政府正致力改善營商環境,使私人市場開創更多職位,這樣才能真正幫到市民。的確,用直接提供職位的方法來解決失業問題,政府不可能一手包攬。即使就陸續開設的三萬三千職位而言,也不可能全部滿足現達二十萬數目失業人士的就業需要。對此,社會各界宜有客觀和清醒的認識:第一,不可能失業人數是多少,就要求政府用公帑創造與此相應的職位。因為若是這樣,在失業率持續上升的情況下,政府財政將很快枯竭,從而沒有任何資源用來改善營商環境,這只能使失業繼續惡化而永無改善之日;第二,失業率升高是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普遍現象,其深層原因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資源重新配置以及全球性的生產過剩。例如,歐盟大部分國家的失業率都在百分之九以上,美國的最新失業率是百分之五點四,加拿大是百分之七點三,台灣和日本皆是百分之五點五,澳洲是百分之七點一……可見,並非特區政府無法解決失業問題,而是形成失業率上升的深層原因未解決之前,失業現象是不可避免的,世界各國和地區概莫能外。

 客觀認識以上兩點,就不會把解決失業問題的責任全部推到政府身上。政府的責任,除了合理地用公帑創造一定數量職位以紓緩部分失業壓力外,最大的責任是致力改善營商環境。對此,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已提出了許多中期改善營商環境的措施。特區政府在與中央商議增加內地人士來港旅遊,以及特區政府致力發展物流業等,也能創造許多職位。最近特首向中央建議香港與內地設立自由貿易區並獲得中央支持,這也將擴大香港的經濟發展空間,為港人創造大量職位。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