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2-05] 重新建構高中課程合理
■彭智文 中學教師
教統會轄下的「高中學制及與高等教育銜接小組」建議高中學生只需修讀六科,其中中英數三科及通識教育列為必修科目;至於其餘兩科,則由學生在文、理、藝術範疇中選修。有論者以為六科未能照顧高能力學生的需要,甚至會令教育「平庸化」云云。亦有論者憂慮如此安排可能未能配合大學教育中個別學系的專門學術要求。
對此,筆者卻不以為然。不難發現,現時的高中生以修讀八至九學科為主,科目太多,再加上文、理、商分科,早已為社會人士詬病分科過於專門,學生涉獵面太窄。例如修讀理科的學生幾乎必修化學、生物、物理和附加數學,跟歷史、文學等文科科目絕緣。而目前我們強調的是科目統整,重構科目與科目之間的關係,如以歷史、中史、社會、經濟、地理等合併為「人文學科」的範疇,又或者結合生物、物理、化學三科,合併為「理科範疇」,那科目不再是單一的科目,而是「有機的組合」,於學生而言,更能觸類旁通,而不至過於專門。有一點,我們必須要注意的就是中學教育的目的並非要訓練專材,而是要讓學生打好在各個方面的基礎,即使是大學,也要專業和通識兼顧。因此,重新建構課程是必要的,再者,良好的中學教育不在於科目的數量,而在於科目的質素。
大家也許知道,從○○至○一學年開始,全港的中學一年級已全面實施「單元教學」課程,摒棄傳統的範文教學。新課程更加切合學生的需要,因為是由教師按學生的水平和能力自擬教材,不為固定課文所縛束。因此,不光是學制上的檢討,更是學科上的重新編寫,一方面能做到加強學生的綜合知識基礎,另一方面要有更多的空間讓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擴展視野。當然中學學科如何與大專教育接軌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假使我們確定中學六年、大學四年為實行的模式,那大學一年級則可視作「基礎年」,容讓學生適應大學各學系的要求或補足學生在中文、英語和普通話等各方面的不足。目前,各大學皆有語文學部,制訂不同類型的課文課程,供學生「必修」或「選修」。改革大學課程,配合大學四年制的長遠發展,是當前另一個要注意的課題。
近日,各間大學達致共識,由各校自行擬定非強制性的大學生英語離校試,這揭示了大學生的英語能力確實存在問題,關鍵在於中學的中文科和英文科課程未能認真針對學生的需要,又或者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未能切合社會節拍之故。大家也留意到近來政府的各項舉措,如撥款予學校創造空間,在中、小學增設外籍英語教師等等,在在配合教育改革的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應予以肯定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