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2月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2-06] 文匯社評:財政嚴峻 早謀對策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昨日發表預算案諮詢文件背景資料,顯示本港財政狀況十分嚴峻,必須早謀對策。

 資料顯示,公共/政府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不斷上升,包括政府開支在內的公共開支已飆升至GDP的百分之二十三,遠超出百分之十八的合理水平。但GDP的增長,近年來卻有所下跌。兩者的反差隨經濟收縮而在今年度進一步擴大,估計今年赤字會擴大至六百億,是今年三月所估計三十億赤字的二十倍。由於過去三年均出現赤字,而且估計未來三年的赤字每年亦達三百億,因此,本港已出現嚴重的結構性財政赤字問題。

 今年比原先估計減少的收入包括:賣地二百億、地鐵上市一百五十億和儲備投資二百二十億,總共減少五百七十億。預計今後幾年,這幾項主要收入仍不會理想。

 結構性財赤的出現,意味著本港財政已陷入連續性入不敷支的狀況,對此須早謀對策解決,否則,現有的三千六百多億儲備不出幾年將持續下跌甚至告罄,整個經濟大局及港元的穩定將受到威脅。

 面對財政嚴峻局面,化解方法不外是削減開支或增加稅收,但這兩個方法實行起來都困難重重。現在的問題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應選擇對經濟打擊小、不會對市民造成百上加斤的其中一種方法——這就是削減開支、堵塞漏洞、節流增值。

 「九一一」事件令全球經濟加速下滑,高度外向型的香港經濟尤受拖累,本港第三季度經濟出現百分之零點三的負增長,第四季亦將下滑,意味著已進入衰退。本港失業率上月已升至百分之五點五,通貨膨脹率為負百分之一點二,減薪裁員潮方興未艾,消費和投資信心持續低落。在此情況下,如果用加稅和引入新稅種的方法來解決財政赤字,對經濟盡早復甦會造成嚴重窒礙,對因減薪裁員而陷入困難的市民也會雪上加霜,明顯是弊大於利。就以擴稅諮詢文件建議開徵銷售稅和陸路離境稅來說,雖然每年可分別帶來一百八十億和九億元收入,但對本港旅遊業、零售業及相關行業的影響很大,亦不利兩地經濟互利整合,其結果可能是利得稅收下降,得不償失。當此經濟低迷、民生困頓之時,休養生息、固本培元應是上策,而加稅和引入新稅種並非最佳時機,弄不好,搞沉經濟則稅收更少,赤字更大。世界各國遇到這種局面,通常是壓縮政府開支,以利經濟復甦。

 比較起來,削減開支的負面影響顯然小得多。雖然資料顯示,百分之八十的政府經營開支都有一定的「僵硬性」而不易下調,但必須釐清所謂「僵硬」的涵義。在百分之八十的政府經營開支中,除了百分之十的社會保障開支之外,其餘三項開支即公務員薪酬、與員工有關連的開支及員工資助金,都屬公務員薪酬福利的範疇。這些開支的「僵硬性」,其實是公務員體制和公營體制僵硬性的表現,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公務員津貼福利和「公營管理局」機制是殖民官吏特權的體現,但卻奇怪地保留下來,形成了巨大的公帑浪費,顯然需要與時俱進實行改革。金融風暴後,私人機構紛紛瘦身、裁員、減薪,加上三年來累積通縮達百分之十三,而政府機構不但不受影響,而且在原有每年百分之三的自動增薪機制之下,又加薪百分之四,形成了稅收劇減但財政開支繼續上升的局面。事實上,今天同工種、同工齡的政府公務員工資,已遠高於私人市場的工資水平。這種脫離經濟和社會現實的「僵硬性」,確實有檢討必要。因此,認為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薪酬福利具「僵硬性」不易下調或曰「動不得」,與特首倡導的公務員體制與時俱進的改革方向並不吻合。其實,根據基本法的財政開支須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規定,根據立法會審批財政預算的規定,完全有機制可以調整過高的政府開支。

 即使政府員工的薪酬福利具「僵硬性」而不易下調,政府其他開支亦存在漏洞,堵塞漏洞亦可節約大量公帑而紓緩赤字壓力。例如審計署最近公布的報告書,就揭露有關政府部門浪費公帑達十一億元,此數已超過開徵陸路離境稅一年的九億收入。

 可見,政府和資助機構與民共渡時艱,檢討「僵硬性」的薪酬福利機制及堵塞浪費漏洞,是當前面對嚴峻財政的可行對策。當然,長遠來說,檢討本港稅基過窄及稅收集中在中產階級人士身上這兩個問題,亦十分有必要。但是,當本港公共開支還沒有控制在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合理水平之內,是不宜大規模加稅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