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2-13] 台灣政壇的亂局
■郭 平
台灣的政局,自陳水扁於去年五月上台以來,只得一個「亂」字可以形容。這次台灣「立法院」和「縣市長」選舉結束後,雖然民進黨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但仍並非「多數黨」,各方對台灣未來政局的預測,依然是一個「亂」字,甚至有人預期「會更亂」。
台灣政局之「亂」,有三個主要的原因:第一,陳水扁是「少數總統」(得票率不足百分之三十九)兼「弱勢總統」,並無足夠的威望;第二,民進黨雖是執政黨,但在「立法院」二百二十五個席位中,原本只佔六十七席,屬「少數黨」,不能代表主流民意;第三,陳水扁根本不懂經濟,上台後又「重政治、輕經濟」,實行「不提兩國論的兩國論」方針,推行「不提台獨的台獨」策略,堅持「戒急用忍」,堅拒「兩岸三通」,致使政局動盪,經濟滑坡,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這次選舉結果,民進黨在「立法院」雖取得超乎意外的八十七席(選前目標是八十至八十五席),成「第一大黨」,但未能改變「少數黨」和「少數總統」的格局。假如陳水扁在大政決策上不改變「台獨」和「兩國論」的路向,則「亂源依舊」,又豈能令台灣政局逆轉而趨向穩定?
陳水扁的政策與政局平穩、經濟繁榮相違背,純屬倒行逆施,其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豈有他哉?
陳水扁還夢想成為「全民總統」,因此,一早就大談「選後組織聯合政府」,選前數日又突然改變花招拋出「國家安定聯盟」,企圖將在野黨「盡收網中」。陳水扁這個如意算盤未免打得響過了頭,端的是「機關算盡」,其結果只能是「欺人自欺」。
兩個最大的在野黨國民黨和親民黨,先後由黨主席連戰和宋楚瑜分別表明:不會參加「國安聯盟」。十二月六日「連宋會」後,又將此作為「兩黨共識」公諸於眾。
就「立法院」的政治生態看,國、親兩黨不參加「國安聯盟」,儘管民進黨揚言「繼續籌組」,基本上已宣告「國安聯盟」必然「流產」或「胎死腹中」。民進黨在「立法院」有八十七席,加上李登輝主導的台聯十三席,合共一百席,離過半的多數尚差十三席。相反,國民黨在「立法院」有六十八席,親民黨四十六席,新黨一席,在野黨聯盟共佔一百一十五席,已逾「立法院」半數。因此,即使「國安聯盟」勉強拼湊而成,在「立法院」並無「必勝」的把握。
在國、親兩黨而言,於「立法院」共有一百一十四席,僅屬「微弱多數」,若想制衡陳水扁和民進黨,也是不容有失。親民黨是成立一年多的新政黨,反而不必多所擔心,倒是國民黨,須得慎防再度分裂,更須嚴防李登輝的「拉夫」和「策反」。李登輝揚言要從國民黨立委中「拉走」二十人,就算打個大大的折扣,倘若有三人「帶槍投靠」台聯,或以個人身份(陳水扁放言「不必脫黨」)參加「國安聯盟」,就會使在野黨在「立法院」喪失多數。對國民黨而言,的確是「穩定壓倒一切」,黨籍立委「一個都不能少」也。
連戰已代表國民黨表明「反對台獨」的立場,並表示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改善兩岸關係。親民黨「反台獨」的立場也早已眾所周知。相信這也是國、親兩黨的一大共識。這樣的立場,對制衡陳水扁、民進黨和台聯的「台獨」理念和施政路向,肯定有頗大的作用,因而對兩岸互動也有正面的作用。
選戰過後,台灣政壇展開了新一輪的「合縱連橫」。不過,台灣政局能否由「亂」趨「穩」,關鍵在於台灣領導人是否「改弦易轍」,甚至「洗心革面」,以達「脫胎換骨」的境地;否則,台灣政壇的「亂局」,絕無緩和改善的可能,而只會變本加厲、日益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