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2-22] 公僕減薪符合公眾利益

李羽

 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日前公開表示,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努力削減開支。他暗示,在現階段暫時不會加稅。董建華又指出,他本人不希望見到社會上的減薪之風,但在競爭的環境下,必然有這樣的事發生。

 在董建華發表上述談話的翌日(十二月十八日),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宣布,將全面檢討公務員薪酬制度,需時逾一年,他又表示,將精簡政府內四百多個職系和一千多個職級的職系和薪酬結構。

 由董特首和王局長所宣示的內容和態度,相信可以簡化為以下四字:減薪、減人。換言之,政府因應包括龐大財政赤字(今年可能高達六百至八百億元)在內的嚴峻局面,勢將採取精簡架構,減少人手,以及削減公務員薪酬和福利的措施。在政府,這是情非得已。對此,公務員團體的反應是表示理解,「原則上贊成檢討薪酬制度」,但希望政府要公平處置,並體恤基層公務員——他們的薪酬、福利與社會上同類工作性質的工人有明顯的差距。

 公務員隊伍「減人、減薪」的大方向,完全正確,符合當前形勢,符合政府現時的處境,也符合民意民情的脈搏。假如說還有小小意見的話,那就是:要用超過一年的時間來檢討公僕薪酬機制,時間是否太長?效率是否太低?是否有人依然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拖拉官僚作風?

 放眼世界,各國各地所追求的均是「大社會、小政府」這一目標。政府辦事,也理應注重效率。政府的開支,每一分一毫,都是公帑,都是「民脂民膏」,豈能等閑視之!

 事實上,自港英時代以來,政府的公共開支不斷在增加。據香港美國商會的一項訊息指出,十年前(九一年)本港公共開支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五,但目前已達百分之二十三,實屬偏高。公共開支的日趨龐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公務員隊伍持續膨脹,薪酬支出大增,政府每年財政開支的三分之二,都耗費在公務員的薪酬、福利之上。因此,政府要減省開支,但基建、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是減無可減,最容易入手和最應該減省的正是份額最大的薪酬開支。

 再深一層看,「大社會、小政府」的精義在於建立沒有冗員或極少冗員的公務員隊伍,具有「人數少、效率高」的特色。但是,近二、三十年來,公僕人數不斷增加,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一九九九年時,公僕人數達至頂峰,政府公務員接近二十萬,到二○○○年三月財政年度結束時,官方公布的公僕數字是十九萬八千人。值得指出,政府尚需負擔十四萬名資助機構僱員的開支,他們的薪酬和福利類同於公務員。因此,全港「食皇糧」者實際上高達三十三至三十四萬人。香港的就業人口約三百萬,其中納稅人約二百六十萬,這意味著每八至九名勞動人口,就得養起一名公僕,這一比率,即使不是「世界之最」,也夠資格「世界一流」了。

 香港這種「小社會、大政府」的局面,無論對社會或是對六百七十萬市民,都是一項不合理、不公平的沉重負擔。

 近一年多來,政府迫於形勢,通過提早退休、自然流失等方式「瘦身」,到今年十一月,公僕人數已減至十八萬六千人,政府計劃要減至十八萬一千人。其實,按本港的人口、環境及政府運作(包括各種「外判」)看,公務員隊伍宜縮減至合理數量。此外,由公帑支付薪酬福利的資助機構,無論人手或薪酬也應該同步予以減省。

 董特首提出「減開支、免加稅」,相信重點在減少公僕人數和薪酬福利,這一思路,符合廣大市民的利益,無疑會獲得各界人士一致的支持。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