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7月2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07-24] 公屋政策話當年

■蕭 草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表示,明年本港公營房屋的發展便會踏入五十周年,是時候要進行反思。提起孫明揚,多數市民甚至時事評論員都以為他只專長本地政制事務,但是筆者在此告訴讀者,房屋與地政事務曾是孫明揚在官場上的老本行——起碼可說是半個老本行。

 筆者在六十年代末加入房署——當時稱為徙置事務處或俗稱寮仔部工作時,孫明揚主管新區行政,其官職為政務官,英文簡稱AO(E),差不多時期做相同職級者有蘇澤光及施祖祥,當時的徙置處長是黎保德,繼任者好像是威廉士,當然最專業的部門首長要算後來的房屋司廖本懷。孫明揚離開徙置處後調職至當時的新界民政處,英文簡稱(NTA),據說亦主管新界的土地事務,六七十年代新市鎮的開發,孫明揚有長時間的參與。因此,肯定地說,掌管房屋、規劃及地政,孫公只是重操故業,一點都不會外行。

 三十五年前港九新界遍佈以萬計的木屋,用以徙置因清拆或天災而無家可歸窮人的公屋以「一型」與「二型」為主,這些在粵語殘片所見的「徙置大廈」被稱為「七重天」,住六七樓也要爬樓梯,七八十歲的阿公阿婆住客也不例外,因為社工很少。小孩上課的學校就在天台,主婦做完家務唯一的消遣是在走廊空地乘涼,打麻將或買字花。跟今天的情況相似,申請入住公屋者以新移民為主,當中佔很大比例是文化水平低,甚或目不識丁,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書寫,收件後確認只能打個×字或用指模代替。新區居民有相當數量來自潮汕與海陸豐地區且原是農民,不但不識字,就連「白話」都聽不懂,筆者記得當時的區長,私下暗稱他們是「哇人部隊」——因潮語的「我」字跟「哇」字同音,甚或歧視性地叫他們做「阿拍奇」——美國紅番其中一支部族。

 新區居民分配公屋因為以家庭人口數目及住戶的平均居住密度為依據,也許因此間接鼓勵此等戶主多育,公屋住戶在當時平均的成員數目都在中位數以上,也因此青少年平均犯罪率也較高,在石硤尾、李鄭屋等舊區,筆者眼見一些年僅十一二歲的少年,已染上毒癮,甚至靠販賣毒品過活,此情此景,實在不堪回首。

 當年筆者入職房署是做前線工作,工作既繁複也帶點危險性,月薪只較一般工人好一些,部門從來都沒有什麼公關,相對於今天的房署,其資訊及社區關係科的員工竟然多達近百人,編制是否臃腫,也值得反思。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