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8月2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08-28] 「泛政治化」可以休矣

 昨日《中國日報》香港版發表題為《泛政治化」可休矣》的社論,內容如下:

 一位知名學者前些時候到北京進行學術訪問,回到台灣後即大發感慨:包括大陸在內的許多地方,都在努力發展經濟、提升科技水平,而台灣的政要們卻還在忙於意識形態紛爭。再這樣鬧下去,台灣還有希望嗎?由此,讓人也想到了香港。香港近年來也出現了一種泛政治化傾向,不斷製造麻煩,激化社會衝突,理所當然地引起了人們的不安與反感。

 香港在許多方面與台灣不同,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她是一個經濟都會、商業城市,不像台灣那樣總是瀰漫著驅不散的政治硝煙。正是由於較少受到外部政治風雲變化紛擾、長期保持穩定營商環境,香港才得以脫穎而出,創造了長達幾十年經濟持續繁榮的世界奇跡,成為享譽全球的「東方之珠」。可以說,注重經濟、遠離政治,這也是香港的一項特殊優勢,十分值得珍惜和保持。

 不容否認,近幾年來,極少數熱衷於搞「政黨政治」的人物,一心要把經濟的自由港,塑變為政治的角鬥地,致使「泛政治化」傾向日趨嚴重,香港的優勢正遭到蠶食。以往最典型的例子有二。一是「居港權」風波。本來這是一個並不複雜的法律問題,一經人大釋法,糾紛就應告一段落。而由於某些人橫生枝節,強說是什麼破壞香港司法獨立,還上升到侵犯人權的高度,致使這場風波折騰了整整五年,給香港經濟、社會秩序都帶來嚴重損失。二是「鍾庭耀事件」。為了配合「反董」風潮,僅憑一個教師的片面之詞,某些人就硬「炒」出了類似「政治迫害」性質的一樁「大事件」。不要憑據,只靠「感受」,就蠻橫地將「干預學術自由」的污水潑向了特區政府,前後沸沸揚揚鬧了幾個月,還導致兩位大學校長辭職下台。慫恿誣告、強詞奪理、顛倒黑白的壞風氣,實在是對香港聲譽的一種嚴重損毀。

 最近,某些人、某媒體又在煽動泛政治化的陰風了。先是將「細股風波」政治化,矛頭對準高官問責制。接著又利用「黑工」問題做文章。某報竟發表社論惡意引申,將「黑工」增加的原因歸結於「強烈的愛國情懷」!說什麼在強烈的愛國情懷驅使下,過去五年,特區政府只重「一國」,忽略「兩制」,沒有守好這關(入境審批),大批內地居民毫無限制地湧來香港,造成今天「黑工」泛濫的惡果。這簡直是信口雌黃、混淆是非。眾所周知,「黑工」增加,是經濟力量驅動使然,是企業為降本謀利鋌而走險的違法行為,根本與政治無關。特區政府一直是明確反對並嚴厲打擊偷渡和僱用「黑工」的。「內地居民毫無限制地湧來香港」也根本不是事實。利用「黑工」問題,誣陷政府,攻擊「一國兩制」,實在是既惡劣又拙劣。

 經濟就是經濟,硬要往政治上扯,只能說明是居心不良。香港,本質是經濟的,特色是經濟的。熱衷於搞泛政治化小動作的人,是想擾亂人們的視線,動搖香港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的社會基本走向,達到破壞「一國兩制」的目的。

 香港的許多市民,不僅看到而且親身嚐過「以階級鬥爭為綱」、大搞政治庸俗化的苦頭。在經濟困難、失業率攀高的今天,人們所最關注的是經濟的盡快復甦,而不是某些人鼓吹的那種政治。廣大港人早就對泛政治化厭煩了,因為他們不想毀掉經濟繁榮的香港。

 熱心於泛政治化的某些人,還是識相點兒吧。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