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8月2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08-28] 靈活發揮居屋的調節作用

■何杰

 自從九七年年底樓市開始轉向,持續下調以來,有如新鴻基集團副主席郭炳江日前所稱,樓價的跌幅已有六成,這比之普遍估計的五成或稍多,更為確切。樓市始終疲軟,現在正處於一個痛苦的調整過程;但相信下滑的空間有限,將較為平穩,雖仍將有升有降,但幅度不會大。

 香港的政治地位明朗化後,樓市一直好景,九七年樓價達到歷史性高峰,期間升勢之猛漲幅之大,獲利之豐,為前所罕見。因此資金來自四方八面,蜂擁投入地產市場,結果住宅樓宇的供應激增,給市場以巨大壓力,為害之烈,更非始料所及。樓市在多年經濟蓬勃發展下,實際上已成為整體經濟的核心因素,一旦市道不景,輾轉下沉,社會經濟各個方面,難免不受到災難性的衝擊,因而政府不得不出盡渾身解數,一方面刺激和扶植市場需求,同時限制和削減供應,以穩住樓市。

緊急情況下托市正確

 事實上這是赤裸裸地托市、救市,這樣直接干預市場上的供求,無論如何花言巧語,都是欲蓋彌彰。政府有關領導層高官,企圖以遮羞布遮掩過去迷信於「積極不干預」的後果,有如九八年時政府入市直接干預股票、期貨市場,而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近撰文稱,這並無有乖離積極不干預政策,這次是否同樣是積極不干預呢?前後兩次在形勢變化的緊急情況下,政府運用有形之手挽救市場,做對了,為何要做自欺欺人的文章呢?舊思路改變不了,新理念是難以出台的。現在亟須新理念以迎接新形勢的需要。

 現在政府運用有關居屋的政策,以紓緩市場上嚴重供求失衡的情況,這是明智之舉。不過,樓市興旺時,資金大量集中流入市場時,地產發展商和投資者,以及一向沉迷於置業保值、增值的人士,已清楚了解到政府興建的居屋,供應將源源不絕,但在市場無形之手的指揮,終於陷入市場上供過於求的深淵,這是市場客觀規律的必然結果,又與居屋的大量興建有什麼關係呢?投資者與置業人士應自負風險,自負責任,與居屋無關,雖然為了實現「在十年內有七成家庭有自置居所」的目標,以致「大量興建居屋」並賤售公屋,是政策上的失誤,但與市場上供過於求的出現,不應扯上關係。

居屋存在可使樓市保持穩定

 最近居屋的售價,已與市場上低價私人住宅樓宇樓價接近,有地產發展商甚至以低於居屋的樓價搶客。可見居屋的存在可以使樓市得以保持穩定,可以適應特定社會階層人士的置業需要。即使市場上私人住宅樓以低於成本價以廣招徠,有賺有蝕,這是合情合理的。雖然樓市經過多年急劇下挫的經驗教訓,像以前般的劇烈炒風已難以重現,但作為保持居屋以遏制投機之風,出現「春風吹又生」的情況下,居屋仍可發揮調節作用。

 雖然居屋已扶助了不少人置業,在樓市低迷時政府政出多門、「地出多門」,但運用有關居屋的政策,穩住了樓市,挽救樓市不致崩潰,已起了應有的作用。但居屋並不能視為已完成了歷史任務,而應給以新的使命。政府有居屋在手上,可以與土地供應的增減,一同調節市場供求形勢的變化,使市場的波動不致失控,使炒家不能在市場上興風作浪。

 今後居屋政策每半年調整一次,這是適當的,政府學精了。剛剛宣布把申請居屋的入息上限由月入二萬一千元調低為二萬元,將有七千四百戶家庭受到影響,而轉向私人市場,對二手市場尤為有利。這是符合樓市的現實情況,也充分說明居屋的調節作用。

 一般而言,像房委會房署等公共機構的運營成本比之私營機構高,只從建屋的策劃到執行完成整個過程,所費時間較長,無論從資金的投入,資源的運用,以及運營的效率,處處不如人,因此應給地產發展商與投資者,在供應社會住宅樓宇上,扮演較重要的角色。但不應有諸多顧慮,不要為「積極不干預」的過時理念所束縛,在尊重市場自由原則同時,亦應適當運用政府的職能,確保市場的發展符合社會的利益。政府為居屋提供土地的政策,應重新檢討,酌量給以優惠是合適的,但不應隨意濫用社會資源。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