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06] 論壇.促進工業投資 優惠必須公平放大圖片
香港數碼港建築費用約為一百五十八億港元,是特區政府一項重要的資訊基建項目。圖為數碼港工地。
香港成本再如何調低,也不能與內地相比,故政府無論提出多大優惠,也難以吸引傳統勞工密集工業回流香港,工業界必須走高增值方向,政府在此方面可制定一些與高增值相關的優惠政策……
■田北俊 自由黨主席
與內地相比,香港營商成本較高,工序北移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這並不等於說,香港的工業發展已經窮途末路。很多人都認同,只要靈活求變,工業在香港仍有可為。
多個本地廠商會建議政府提供優惠,吸引工業投資,相信就是基於上述的信念。
商會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提供土地優惠、稅務優惠、成立行業發展基金、資助企業培訓、放寬輸入內地人才等等。相信政府一定會仔細考慮各項建議是否可行。
政府過往的工業政策偏向保守,經常強調自由經濟的大原則,並沒有積極吸引工業投資。
其實,香港雖已轉型為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但製造業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視。去年本港製造業產品的出口總值達到一千五百三十五億元,製造業僱用逾二十萬名工人,即每十一名商業機構的僱員,就有一人受僱於製造業。由此可見,製造業既能夠為本港賺取外匯,也提供了大量工作職位。
香港向來以制度和營商環境方面的優勢,彌補成本偏高的問題。但隨著內地和發展中國家積極改善法規,投資基建,吸引外商投資,香港的「溢價」已捉襟見肘,必須調整思維,積極吸引投資。台灣、新加坡和上海也曾經推出優惠政策,吸引企業投資。這和很多業主願意向商業租戶提供半年或以上的免租期,道理是一樣的。
當然,香港的成本再低,也不可能與內陸城鎮相比。故此,無論政府提出多大的優惠,也很難吸引傳統勞工密集工業在香港設立廠房。工業界也明白,要在香港經營工業,必須走高增值的方向,或集中發展產品設計和市場推廣等高增值工序。
故此,我認為政府可考慮制訂一些與高增值相關的優惠政策。舉例而言,科研開支扣稅,可以鼓勵企業增強科研,朝向高增值發展;至於培訓開支扣稅,則可以鼓勵企業不斷優化人力資源,提高生產力。
至於其他優惠政策,則因應各行業的實際情況而有所不同,譬如有些行業可能最需要土地優惠,另一些則希望政府放寬輸入內地人才。
香港效法其他地區訂立優惠政策,可說無可厚非。不過,政府也必須謹守公平原則。例如說,政府既訂出某些優惠條款,則不論本地抑或外來投資者,不論現有還是新經營者,都應該一視同仁,公平受惠。否則,本地公司可能會結束本地業務,又或者乾脆轉為海外註冊。
調整政策吸引工業投資,是可行的大方向,但政府必須同時確保優惠政策公平公開,才能有利整體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