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10-11] 文匯社評:問責初見效 市民期望高

 行政長官董建華昨日在立法會答問會臨結束前,主動要求談談問責制。他對實施剛過百日的問責制的評價是:運作良好,看出成效。可能有人不同意董特首的看法,也可能有些人對問責制有一些抱怨。不過,只要我們實事求是作出分析,就不難看出董特首的結論確有道理。

 問責制初見成效,首先表現在主要官員及整個政府架構向市民問責明顯加強。從思維方式的改變來看,過去政府做事,先是從慣例或現行政策方面去想,而現在則是想市民如何想,急市民之所急;從施政作風的變化來看,問責局長深入民間,聯繫社群,體察民情,勤政親民,並就社會關心的問題積極作出回應,拋磚引玉,引起討論,集思廣益,加快決策和施政的效率。問責制官員這方面的表現,廣大市民是有目共睹的。

 問責制初見成效,還表現在整體配合和全局觀念明顯加強。問責制官員不僅能夠為自己未來數年的施政任務謀劃,而且對其他局長的施政任務和方向也有一個通盤和比較清晰的了解,相互之間積極配合。如失業問題,過去只有教統局和勞工處著急,如今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民政事務局局長,甚至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都努力配合制訂創造就業的政策。這種團隊精神是實施問責制之前所沒有的。

 毋庸諱言,確有一些市民對問責制存有埋怨甚至批評。那麼,如何看待社會上的這種情緒和看法呢?

 首先,市民對問責制過高的期望值與客觀現實不可避免會出現反差。在百業不景,失業率上升,市民承受巨大減薪裁員壓力的情況下,社會各界對問責制寄予厚望,希望實施問責制的特區政府能夠在解決就業、振興經濟方面即刻有一番作為,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快帶領香港走出困境。這種期望雖然可以理解,但卻是不現實的。問責制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神通,實施百日就能展現經濟奇蹟。當實際情況與過高的期望產生距離,形成較大反差的時候,一些抱怨的情緒和聲音往往在所難免。

 其次,問責制需要的磨合時間和空間,比一般人所能接受的範圍更長和更大。問責制成員,有的是來自公務員系統,有的是來自社會的精英,他們之間需要磨合,問責制團隊與整個公務員系統之間需要磨合,問責制的班子同市民和社會之間也需要磨合;這種磨合不僅表現在個人風格、處事方式的相互適應,而且有新要求、新作風與舊觀念、舊體制之間的碰撞,等等。顯然,這種磨合的難度之大,可能出現的問題之多,超乎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如果我們缺乏耐心,就會對問責制實施過程中難免出現的磨擦感到厭煩;如果我們不給予較大的空間,就會對問責制官員由於工作探索性所產生的問題難以接受;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寬容的取態,就會對問責制官員由於作風進取所出現的問題不能諒解;如果我們少了理性的分析,就很容易將問責制要解決的問題,當成問責制本身的問題,算在問責制帳上,因而對問責制持負面的看法。

 應該看到,一些市民對問責制的抱怨其實是一種更高的期待,而絕不是對問責制的否定。他們是希望問責制做得更好,盡快有更大的成效。如果市民對問責制更多一些耐心和寬容,就會對問責制官員有更多的理解和認同。

 世界上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的,更何況是一個剛剛實施不過百日的新問責制。我們應該肯定落實問責制的方向是正確的,我們應該熱情鼓勵、愛護和幫助問責制走向完善和成熟。這是香港發展所需要的,也是市民所希望見到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