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10月1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10-19] 文匯社評:發揮優勢須消除制約因素

 香港依靠什麼實現轉型?依靠什麼恢復信心?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為本報「基本法實施五周年」專欄撰文指出,香港的前途,取決於如何把香港的優勢和珠三角的巨大潛力整合起來,以發揮最大的競爭力;而香港的信心,要基於對自我實力和優勢的認識。

 香港的實力和優勢,集中體現在地理位置、制度、人才和商業基礎四個方面,在這些優勢下,香港在金融、工商業支援服務、物流、旅遊、信息、意念創新等領域,都可以展現最大的潛力。正如梁錦松指出,香港的出路是很清楚的,目前有兩點是香港可以做而且必須做的:一是集中力量發揮香港的所長,二是加強香港與內地特別是珠三角的聯繫。

 目前香港社會瀰漫著一種悲觀失望的情緒,好像香港已經一無是處,沒有任何出路了。這種消極情緒,是泡沫經濟破裂的後遺症之一。其實,香港的實力和優勢仍在,去年香港人均GDP仍達二點三萬美元,達到歐美發達國家水平。香港背靠世界上經濟發展最迅速、市場潛力最大的祖國內地,並且二十多年來與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基地珠三角建立了優勢互補的關係。這些都是香港的實力和優勢。香港要重振信心,需要對自己的實力和優勢有清醒的認識。

 但是,香港實力和優勢的發揮,又主要受到三個不利因素的制約。克服和消除這三個制約因素,香港才能順利完成轉型。

 第一個制約因素是,香港的成本太高。香港沒有國防開支,但公共開支高達GDP的百分之二十三,其中經常性開支的七成是公務員和公營機構員工的薪酬福利開支。香港各行各業的成本也很高,以物流業為例,一個遠洋集裝箱如果從香港走,碼頭處理費為二千港元,從深圳鹽田港走為八百至一千港元,從廣州港走為五百港元。香港各行各業成本高,員工的薪酬開支也佔了很大比例。但是,香港在減輕成本特別是削減公務員薪酬福利方面,卻困難重重。成本過高抑制了香港優勢的發揮,迫使越來越多投資和經濟活動外移,龐大財赤也影響香港的評級和外資的信心。

 第二個制約因素是,在香港與珠三角的經濟整合方面,兩地在關口和交通的銜接,產業和基建的配合,以及人才、資本、消費和生產資料的雙向流通方面,出現了瓶頸制約、缺乏配合以及流通不暢和單向流動等現象,嚴重阻遏了粵港經濟的合作。

 第三個制約因素是,香港的辦事作風和效率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以及說多過做、只說不做的現象,拖慢了第二個制約因素的解決速度。相比起來,內地特別是廣東省願意積極配合香港建立區域經濟優勢,但往往得不到香港方面的及時回應,而廣東省又不可能停下來等香港,在未能密切配合之下,粵港之間出現了基建重疊、產業重複、各自為陣的局面,使優勢互補變成了惡性競爭。

 很明顯,香港的實力和優勢要充分發揮出來,就必須克服和消除香港成本太高、兩地流通不暢及合作不力的制約因素。在成本調整方面,公務員和私營機構勞資雙方都應顧全大局;在兩地經濟整合方面,香港在「一國兩制」方針下,有更多的主動性,應積極提出具體的合作方案和計劃,使粵港合作順利展開,避免兩地惡性競爭,扭轉香港經濟邊緣化和孤島化的趨勢,共創雙贏局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