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21] 對二○○三年施政報告四期望
■劉漢銓 立法會議員
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說帶領香港經濟走出困境,恢復市民對前途的信心,是第二屆政府面對最大的挑戰,這其實也是市民對二○○三年施政報告的期望。本人就此提出四個方面的期望。
制定就業為先策略
董特首曾經表示,政府所有政策會以增加就業機會為先,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將會是他與新一屆特區政府的司長,以及新任局長的工作重點。本人期望二○○三年施政報告能夠制定明確的就業為先策略,其中加強對中小型企業的輔助,應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施政報告應該對中小企業基金審批標準作出檢討,紓緩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困難。並且提出優惠政策,以鼓勵中小企業透過創新科技、人力培訓、自創品牌,以及增值創富等方面加強競爭力。
為經濟發展指出明確方向
第二,二○○三年施政報告,應該在經濟發展方面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例如所謂經濟轉型,雖然高唱入雲,但到底本港經濟如何轉型,很多人還是一頭霧水,文雅一點說,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香港經濟在二戰以後出現過兩次轉型,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工業化,七、八十年代又發展為服務業。然後是工業北移和經濟的空洞化和無根化。這些轉變都在市場力量推動之下,由私營部門順利完成。但是,現在由政府推動的第三次轉型是轉到哪裡?受轉型未成功的的影響,現實是,打工仔由在職轉為失業,物業轉為負資產,財政儲備由多轉少,社會信心轉為悲觀,通脹轉為通縮,等等。我十分同意董特首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指出,徹底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要經濟轉型,但期望施政報告能探討第三次轉型是轉到哪裡,以使市民有一個明確的努力目標。
理順粵港關係
第三,在泡沫經濟破裂後,香港無論提出多少個中心,無論怎樣強調高增值發展道路,但始終沒有理順和制定合理的經濟政策,其根本原因在於沒有理順香港與珠三角的關係,導致粵港合作進展緩慢。過去一年,粵港合作進展情況有所改善,例如第四條過境通道已拍板動工,落馬洲口岸和羅湖口岸的改善工程也在進行,通關時間亦略有延長,但是總起來看,粵港合作的速度,與民間的期望、與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相差太遠。旅客在邊境口岸苦等,貨櫃車天天排長龍過關,關口的瓶頸效應,加大了香港經濟成本。期望二○○三年施政報告,能夠理順香港與珠三角的關係,提出加快粵港合作的措施。
減輕中產階級負擔
第四,由於財赤龐大,政府頻頻放出風聲要考慮加稅。但是,香港稅基狹窄,需要繳付薪俸稅的人士,只佔三百二十萬勞動人口的三分之一,即約一百一十七萬人,除了約六萬名繳付薪俸稅的人士需要繳稅超過十萬元之外,其餘百分之九十五的納稅人需繳付的稅款少於二萬元,這表明香港的薪俸稅收入,主要依靠中產階級人士。若不擴闊稅基而只加稅率,最受打擊的就是中產階層。中產人士現時收入同樣受到經濟不景影響,不少人更揹上負資產包袱,政府要中產者多交稅,想把赤字負擔轉嫁到他們頭上來,並不公平。中產階級承擔主要的納稅擔子,只要一日挺得住,都不會宣布破產或跑去領綜援。期望二○○三年施政報告能夠提出減輕中產階級負擔的措施,至少不要對中產階級落井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