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23] 果斷托市才能帶動復甦
■朱幼麟 立法會議員
自從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香港經濟基本上一直低沉。連無產階級也不如的負資產人數多達三十萬,失業人口亦超過了二十六萬。長期通縮和經濟艱難的日子,令香港人對政府和自己的信心日益薄弱。這些問題顯示了經濟已墮入了惡性循環的中期階段,更壞的情況將會陸續有來。事到如今,惟有政府對症下藥,採取大動作,都有望扭轉劣勢。
香港今天處境堪虞,我認為根本原因不是經濟轉型緩慢(香港的失業人口大都來自零售飲食等消費行業),也不是外圍經濟因素惡劣(香港在亞洲的主要競爭對手均已經濟復甦!),而是樓價大幅下滑。
地產不景致經濟萎縮
根據金管局二○○一年五月的季報估計,私人住宅的淨房屋資產已由一九九七年的三萬七千億港元,下跌至二○○○年的一萬八千億港元,跌幅超過一半;淨房屋財富由相當於一九九七年本地生產總值的二點八倍,下跌至二○○○年的一點四倍,即回落至九十年代初的水平。該季報的實證分析亦證明,單是一九九八年物業價格下跌,便令該年的私人投資減少了百分之三點五(約佔整體跌幅的一半),亦令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減少了百分之一點二五(約佔整體減幅的兩成半)。由此推斷,地產長期不景正是香港經濟持續萎縮的主因。
過去五年,香港政府刺激經濟的動作可謂不少,包括九八年退稅八十五億元、動用約五十億元設立多項中小企業支援基金、設立五十億元創新科技基金,並寬減了數以十億元計的政府收費,可惜效果並不顯著。究其原因,我認為關鍵在於政府未有針對經濟萎縮的主因而果斷托市。
托市力度太弱
直到今天,政府還只說穩定樓市,從來沒有膽量明言托市;推出的所謂穩定樓市措施,不是時機太遲(例如政府在香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差不多一年半後才宣布在○三年起逐漸減建居屋),便是力度太弱(例如就居屋供應量,政府過去兩年都只是拖拖拉拉而非大刀闊斧地削減),結果是樓市依然穩定地下跌。
正因為缺乏強而有力的托市配合,在樓市大跌的風浪中,政府一系列刺激經濟的動作便顯得太慢和太弱。事實上,政府多年來刺激經濟的開支只不過數百億元,即使把這些開支的槓桿作用計算在內,比起樓市大跌令港人財富蒸發一萬九千億元的損失,也僅屬九牛一毛。試問該些措施又怎能挽狂瀾於既倒?即使政府未來五年再以該些措施刺激經濟,所起的作用也不過是隔靴搔癢!
樓價續降後果嚴重
如果香港政府尚不及早醒覺,以大刀闊斧的行動托市,香港市民對政府只會越加心灰、對前景的信心只會越加不振。社會上有不少輿論都反對政府托市,認為此舉會引起很多干預市場的後遺症。問題是,任由樓市下沉,香港的經濟活力就會自動恢復嗎?樓價越減,只會令原本有能力置業的人士繼續觀望;買家越觀望,樓價便低處未算低,最終令樓市和香港經濟衰退陷入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況且,政府乃土地和公營房屋的最大供應者,對物業市場的影響一直都舉足輕重,故此問題不在於應否托市,而在於怎樣托市、何時托市。
既然如此,我認為政府要有膽識和勇氣去表明,現在的房屋政策是托市,是要用種種措施去推高樓價。惟有減少房屋財富大幅蒸發,才有可能令政府刺激經濟的措施得以發揮應有的效益。無疑,成功發展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有助改善經濟,但非要等上十年、二十年或更長時間不可。試問水深火熱的市民可以等嗎?庫房越來越空虛的政府可以等嗎?
未來五年應停供地
我的建議很簡單,就是政府先訂出五年的硬性土地供應和公屋數量,然後再訂出五年的軟性指標。我認為在未來五年,除了必要的公屋供應外,土地供應量應是零。這樣做可令市場清楚政府的立場,而作出理智的商業決定。政府訂出指標後,便毋須再做任何動作去干預樓市,由市場的供求決定價格。香港以往的成功是政府訂下清楚的遊戲規則,而不是參與遊戲。香港人有能力在任何規則下找尋生存空間,最怕是規則不清不楚和朝令夕改。
當然,要成功處理樓市或聯匯問題,最重要的還是香港市民要夠團結、香港政府要夠膽量。我剛隨立法會訪問團到韓國考察。大家都知道金融風暴後,韓國跟香港一樣面對嚴峻的經濟困難。當時韓國人更要捐出金器支持政府。但到了今天,韓國的經濟增長率已高達百分之六。從韓國人參與世界杯的表現,就可見他們致勝之道是靠團結和膽識去拚搏。香港人(特別是香港政府)的拚搏精神難道不及韓國人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