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讀書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12-16] 羅蘭生也有涯,只讀經典

放大圖片

羅蘭同電台聽眾一起分享老莊的名句,然後放一段海涅的音樂,「咪發索咪朵——索咪拉發朵」,讓中西文化大師一同撫慰大眾的心靈,羅蘭開心地哼著小夜曲。

.丁 成.

 年輕的讀者趕上了信息爆炸時代,只好在出版物的飽和轟炸當中狼吞虎咽地亂看。台灣著名作家羅蘭說,「那可不行,學海無涯,你到哪一輩子也看不完,生也有涯,年輕人很容易被信息淹沒。很幸運,我年輕時所看的多是經典,一兩千年歷史淘汰下來,倖存的已是不朽之作。」

 八十三歲的羅蘭原名靳佩芬,靳家在冀東是世家大族,藏書甚豐,不少是宮中流散出來的善本,她從孩提識字時起,就在滿屋的古書中恣意暢遊,最初挑《濟公傳》、《小五義》、《施公案》,看到《說岳全傳》就漸入正道;《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無書不讀,一晃眼十年過去了,羅蘭看到《東周列國志》,有點看不懂了,一頁書有一二百個生字,「太深啦!」她開懷地笑起來,好像回到小學六年級的時光。

自幼飽覽文學精華

 從小見慣古典文學的精華,上到小學的羅蘭有新的苦惱,一年級課文盡是小兒科讀物,「《熊夫人幼稚園》啦,《小朋友》啦,《兒童世界》啦,都是西方式哄小孩的東西。我當時認為兒童讀物就是《三國演義》一類的書,小學校那些幼稚文字才不要看。」

 到了師範念高中時,羅蘭開始接觸西方小說,《苔絲》、《三個火槍手》、《簡愛》、《安娜.卡列林娜》、《戰爭與和平》這些名著,為她打開國際視野,「哎,原來除了小時候熟讀的中國古典文字之外,世上還有這些好東西。」世界文學改變了羅蘭不愛看新潮書的偏見,她開始接受五四以來的新文化,「巴金、老舍給我的影響比較大,像沈從文的書比較含蓄,當時我看不進去,小青年喜歡爆發力強的文字,但不喜歡全盤西化,更喜歡傳統的文字,雖然懷疑自己是否跟不上時代,還是改不了脾氣。」

 羅蘭熱愛中國文化,其中「尊師重道」的傳統深入民心。她剛從師範畢業就趕上「七七盧溝橋事變」,升學夢破滅,只好躲在鄉下教小學,學校在戰亂中發不出薪水,介紹她在一家小飯舖包伙食。河北農村民風淳厚,每天給她送的都是熱飯熱湯,烙餅包子日日翻新,新鮮蔬菜瓜果四時不斷,「欠著伙食費不用吃殘羹剩飯,可見社會對教師的尊重,對學問的重視。每逢郊遊,師生漫步田野、河邊,看到大自然供給豐足的衣食,向學生們講道家無慾無求的境界,大家都有人間即仙境的感覺。」羅蘭在現代化社會仍保持上古時代的恬靜心態。

 近年,她的《羅蘭小語》等書暢銷兩岸三地及美國,能與讀者分享人生已很愉快,也沒功夫計較版稅多寡。

由衷信服林語堂

 三十年代,羅蘭從父親的書櫃中看過林語堂寫的《京華煙雲》,他引用了一句莊子「故萬物一也,腐朽化為神奇,神奇化為腐朽」,這種演化真妙。「四九年我到台灣後又買到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給我很大的啟發、鼓勵和自信。胡適否定中國的傳統,林語堂則指全盤西化錯了,他拒絕學神學,雖然他有很好的西方教育背景,卻為北京的國粹所傾倒,他這本《生活的藝術》就寫中國文化的信仰。林語堂使我懂得,為什麼外國宗教不能征服中國,有的反而被中國同化,如佛教漸儒家化,才被國人所接受。林語堂在《中國人的國民性》一書中寫清楚中國沒有宗教信仰,但是有哲學信仰。」他深入淺出地論述佛、道、儒等流派的興衰,使羅蘭感到說出她想知的想說的,不由她不信服。

濟公傳有深刻哲理

 濟公是古今民間喜聞樂見的人物,羅蘭認為濟公的故事寓意中國人對各種文化的包容,「你看佛教是外來文化,到濟公身上可以無拘無束地演繹,他喝酒吃狗肉,不念經不住寺廟,不守師訓。他廣結善緣為百姓排憂解難,讓大眾知道和尚(或羅漢)是好人。濟公沒有教派門戶之見,可以幫道士化緣修道觀,表現出中國不排斥不同宗教的超然心態。他是出家人又干預政治,還要超度丞相秦檜。」羅蘭認為《濟公傳》是很深刻的哲理小說,包含道家「無為」的真諦,「無為其實是無不為,濟公該做的都去做,並不受人間禮教宗法的限制。」

 年過古稀的羅蘭寫下《濟公傳詩歌劇》,內地著名作曲家田豐為她譜寫了三百頁的總譜,可惜一直沒錢組織歌劇團排演,「最近田豐去世了,一位很有天份的音樂家,可能是濟公認為時候未到,我找不到贊助的人,濟公化緣比我有辦法。」羅蘭隨遇而安地笑了。

 台灣從明末開始大量接受中國內地文化,歷代移民中不少知識分子,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後期,當局開始推廣國語,教科書從堯舜禹湯文武孔孟,小學生開始念起,唐詩要考試。老一輩人一直在吟詩作對,還是用閩南古語的韻,直到今天還有詩社,也出詩刊。「台灣報紙的副刊一直是中國文化的陣地,培養出一代一代的作家。只是近年陳水扁上台,打壓中華文化,報紙銷量下降,副刊文化也萎縮。好在兩年後又大選,你不好好做,就選你下台。」羅蘭回顧中國歷史,凡是內亂就有外侮,中國人團結一致時才是盛世,也不怕強敵來犯。

為嬉皮士讀古詩

 向西方推介中國文化,羅蘭不遺餘力。一九七○年,她第一次遊美,看到被「越戰」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美國青年,興起「嬉皮運動」尋求解脫,他們以達摩祖師為嬉皮先驅,可是不知道達摩有「世莫能逃,偶作遐想,聊與曠懷者共之,抑知實有此境否」的意念。在美國風行的還有詩僧寒山子,他們也不知道寒山子詩曰:「君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美國反戰青年只看一張達摩面壁的畫,只在皮毛上學,就跑上山做隱士,不但於世事無補,還會凍餓病死。

 羅蘭為此撰寫一系列文章,向西方解釋道家的思想本質,後結集成《詩人之國》,「我這回是有目的地看書,看全宋詞、全元曲這些典籍,花三年時間,對李白、王維、蘇東坡的詩認真看,雖然小時候把他們一些詩詞背得爛熟,但四十年之後是作學問,要研究歷史背景,詩人的經歷,要到圖書館去查。」她在《詩人之國》談到唐詩、宋詞、元曲,對中國人生活態度及生活方式的影響,是不知不覺的。無論人生順境還是逆旅,只要想到古詩,就得到啟發。

 她近年回河北的家鄉已達二十多次,總是到古代詩人生活的地方去追尋其意境,「莊子說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說明每一天都有變化,儘管你一時失意,也不必太介懷。」這個意念,羅蘭在書中、在電台上常與大眾分享,反應相當好,原本認為老莊過氣的人,經過她中西文化結合後推出,也容易接受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讀書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