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23] 副刊釆風.百家廊:赤塔歸來放大圖片
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赤塔一景。
吳立昌
最早知道赤塔,還是五十多年前在中學讀歷史時,老師講到康熙二十八年(一八六九)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查地圖,方知尼布楚附近有個較大的城市名赤塔。赤塔現為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赤塔州的首府,人口三十多萬,馬路寬闊筆直,兩邊建築頗為齊整,也較古老,雖然沒有摩天高樓,但卻給人一種雄厚凝重的美。從滿洲里剛入俄羅斯國境,到一個小鎮,我就感到有一股愛國主義勁風撲面而來。在鎮政府廣場的列寧塑像前留影後,沒走多遠,又見到一個廣場,赫然陳列著一輛墨綠色的坦克,走近一看,側面還矗立一座方方的約七八米高的二戰時期蘇聯衛國戰爭紀念碑。兩個七八歲的金髮碧眼小男孩正在坦克車旁爬上爬下地嬉戲;頑皮的孩子當然不會想到,五六十年前的此時,他們的祖輩正是駕駛這龐然大物在歐洲或遠東戰場浴血抗擊著德、日法西斯。但是這坦克,這紀念碑,將始終伴隨著他們一道成長。愛祖國、保和平、反侵略,必將會在他們的心中留下印跡。
作為萬把人的小鎮尚且如此,作為州首府的赤塔市當然更為重視對人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市內有一座大公園,名字就叫衛國戰爭勝利公園。我們一行踏著午後的驕陽,沿著被綠樹和鮮花包圍的大道向前,走了約四五百米光景,豁然開朗,原來是一個有著七八級台階、一百多米見方的大平台,平台正前方有五座一二十米高的花崗巖石碑,雖說不上高聳入雲,但一字排開,背後襯著藍天白雲,還是很有氣勢的,特別是每座石碑頂端,分別樹立著一九四一等五個標誌著蘇聯衛國戰爭年代的鮮紅大字,更加顯得雄偉,使人們一下子就回憶起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戰爭並最終取得勝利的那個悲壯的英雄的年代。
除了愛國主義、文明素質,在赤塔我還感受到計劃經濟的影子無處不在。雖然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為時不過十多年光景,但人們已經深深體會到市場經濟給自己生活的各個方面所帶來的積極變化。一到滿洲里邊境,感受便很不一樣。十年前中俄曾協議各闢出十萬平方米建立互貿區,十年過去了,中方早就建成開放,規模大,商品多,再加上滿洲里市區煥然一新,街上車水馬龍,行人熙來攘往,入夜則燈紅酒綠,一片欣欣向榮,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俄國人前來做生意。反之,俄方卻因缺乏經費,十萬平方米至今仍是一片荒蕪,而且這荒蕪一直延續至八九公里外,直至小鎮後的貝加爾斯克。
赤塔的服務業並不以顧客為上帝,相反,顧客要千方百計為服務員提供方便。比如乘夜車,早晨要乘客自己將用過的被褥枕頭折疊整理好交還到列車員手中;旅館裡,旅客在自己的房間內,也要遵守許多規矩;商場的營業員,缺少主動和熱情;商品一口價,無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上班下班,按部就班,一次我去公廁,恰逢下班鈴響,管理人員一刻也不肯寬容,立馬要關門。表面看,這兒規章制度嚴格,重視培養服務對象的勞動自覺性,似乎一切都在公事公辦,一切都由公家出面,但恰恰缺少那麼一點「顧客是上帝」的服務精神,缺少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機制。
在離赤塔市區二十多公里處有一景點,那裡有優質礦泉水,但無人管理。市民們趁星期天休息,驅車趕來取水,有時一家三四口,取完水,大人便領著孩子在附近轉悠。周圍景色宜人,山坡上,是一片一片的樺樹林,山下,人們三三兩兩在水中漫遊,岸畔人們也三三兩兩坐在自己帶來的毯子上休息聊天喝飲料,旁邊停著一輛款式並不新穎的俄羅斯國產轎車,大概是全家出遊。
赤塔的「仙境」固然令我羨慕,但我又覺得那與世無爭、安閒寧靜的背後缺了點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