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月2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01-28] 副刊藝墟.犀角雕刻藝術意趣清新

放大圖片

清 百子圖杯 「商銘」款

通 靈

 犀角雕刻是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中國藝術品,除了因為原料罕有,更由於明代開始有文人雅士參與雕刻,把竹、木、金、石雕的技藝融匯在犀角工藝上,題材上又注入了詩情畫意,因此出現了不少意趣清新的藝術精品。現時,犀牛已為受保護動物,犀角原料已無供應,據估計,存世的犀角雕刻作品不足四千件,故更顯其稀有珍貴。

 香港藝術館現從多個私人收藏及其館藏中,精選逾百項明清兩代的犀角雕刻珍品,由即日起於一項名為「犀角雕刻藝術」的展覽中展出,觀眾可藉此機會一睹工藝精湛的犀角雕刻藝術。

明代御器刀法簡練

 自古以來,犀角在中國是十分稀有而珍貴的寶物,既有藥用功效,又可製成具藝術價值的器物。有關犀角的記述屢見於古籍文獻,惟在考古發掘方面,至今仍未有任何犀角藝術品出土,而現存的犀角器基本屬明、清兩代的傳世品。

 明代初期至中葉,犀角器乃宮廷專用之器,由宮廷作坊專職製作,作品多為素身器,刀工簡練,紋飾簡單。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帶動海上貿易,來料增加,民間開始參與製作,由題材以至紋飾亦趨豐富及多樣化,此外各種工藝美術亦漸興,並在技法和風格上相互影響,因此明代後期的犀角帶有多種雕刻工藝,包括竹刻及牙雕的特色。其後更由於有文人參與角雕,遂出現了別具詩意的題材,如山水人物、花鳥蟲魚、漁樵耕讀等,又有喻意吉祥及以文學典故為題的作品。

雍乾年間工藝成熟

 清初犀角器的紋飾與晚明相沿,惟造型更多樣化,刻工亦較為成熟。雍正至乾隆年間,在仿古風尚的影響下,出現不少仿青銅器的紋飾。這時期的作品,雕工繁縟細緻,層次豐富,工藝更為成熟,風格亦較為寫實,且製作極認真,連隱蔽的地方也絕不馬虎。惜到了晚清時期,隨著國勢日漸衰落,來料不繼,犀角雕刻也步向式微。

 至於犀角的質料級別,古人多根據它的顏色和花紋來評高低。一般以「通犀」為上品,即其橫切面自外圍至中心,呈現黃褐色漸進成黑色的效果。器形方面,以容器為主,當中又以酒杯最為常見。究其因由,首先是因為來料罕少,製成飲器較能充份利用原料由寬至窄的天然形狀,減少材料的損耗,另一個原因是一般認為以犀角杯飲用酒水,可以同時吸收其清熱、解毒、定驚的藥用功效。

合法藏品碩果僅存

 中國在秦漢以前,從華北到江南都有犀牛的蹤跡,然由於氣候變化和大肆獵殺,犀牛逐漸絕跡。之後,犀角大多為別國的貢品,主要產自亞、非兩洲。犀牛繁殖率極低,數目稀少,聯合國於一九七三年與各國簽訂《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以保護這瀕臨絕種的動物,香港亦有制訂《動植物(瀕危物種保護)條例》。在管制之下,可以合法收藏的古犀角雕刻碩果僅存,更形珍稀。

 「犀角雕刻藝術」展覽為藝術館籌劃的「金木水火土:香港文物收藏精品展」系列之一。整個展覽系列,按展品物料種類分為五個部分,包括:漆竹木器、陶瓷、青銅器、金器和玉器,以及最新推出的犀角器。逾千項展品出自館藏及私人珍藏,精品薈萃,觀眾從中可認識中國歷代文化與藝術精華。藝術館的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除公眾假期外,逢星期四及農曆年初一及初二休館,農曆年除夕提早於下午五時休館。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