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3月3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03-31] 曾德成老兒郎再進學堂

放大圖片

戴碩士帽的一刻,曾德成心情可是百感交集?

 共和國的同齡人,全國人大代表曾德成,剛在港大接過了行政管理碩士學位後,馬上再修讀一個比較文學碩士課程,他開開心心地說,「不少教我的講師比我年輕十多歲,身邊的同學簡直可以做我的兒女了,同他們一起唸書,我感到年輕和活力,一點不會尷尬。」

 離開聖保羅男女中學三十多年之後,曾德成在香港大學正式選修碩士,讀行政管理學等課程,他全情投入,自豪地對記者說,「國際政治關係那一門課,我拿到優秀成績!」比起青年學子考優等的雀躍心情,年逾半百的曾碩士不遑多讓。

 受聘為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曾德成踏入政壇被視為「學而優則仕」的坦途。中國傳統文人多以參政為讀書終極目標,但曾德成坦承文人與政客之間有明顯差異,「我就職顧問半年已感到,自己苦心撰寫的報告,上頭並沒有採納」。對於十七八歲已投身政治運動的曾德成,經過幾十年社會大學的歷練,當然不會抱有「為王者師」的幻想。他十分清楚,上頭聽取顧問的意見和建議之後,言聽計從是皆大歡喜的事,而聽到建議後沒有照單全收,也是「聽」的一種,「古今中外的策士,有幾個是張良那麼好『運氣』的?我們看到的多數是蘇東坡」,曾德成釋然地笑著說。書本理論是涇渭分明,實施政策則重視可行性,二者有不同的價值觀。

香港實踐缺理論指導

 多年來,曾德成身居管理層;進入決策層,依然了解民情,「不至於連上電車怎麼付錢也不知道」,一千幾百塊錢對於升斗小民的意義,不是上流社會容易感受得到。曾德成過慣平民生活,當年做記者時,連社會最底層的「男盜女娼」也要接觸,作為下情上達的渠道,他這個特首顧問責任不輕。

 政策研究的體制,在香港還是幼年階段,曾德成看到美國有蘭德公司之類的社會機構,名牌大學也有各種研究單位,在國際上都享有盛譽,但香港的學術界還未創出品牌,政府交辦的項目,必須在世界知名學術刊物發表才算交差,「要知道,有關香港問題的研究文章,國際上不大感興趣,能刊登的可能性很低。即使在內地名校清華、北大發表,我們這也不算數。」於是乎,香港的政策研究體系形不成良性循環。在經濟低迷的時期,連一些大銀行也紛紛裁撤研究人員,這個百年商埠的學術氣氛便日漸淡薄。在國際上行之有效的經濟理論和社會理論,怎樣及時在香港轉化為高新生產力,正是曾德成心憂之處。

讀馬克思的書也與時俱進

 身為在名校聖保羅唸預科的優等生,當年曾德成只因在校內散發傳單而被捕,如請律師打官司,可能獲判減刑,「我並不後悔那兩年鐵窗生涯。因為受了多年英式奴化教育,思想被禁錮在殖民意識之內,有兩年特殊的經歷足以覺醒。」其後他投身傳媒界,特別留意社會科學的書。直到千禧年進入「港大」,曾德成才繼續他中斷了三十餘年的學歷;對社會有深刻了解的報紙總編輯,感到有在哲學上總結的必要,「香港大學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學術去教,西方哲學從近代起,前有黑格爾,後有費爾巴哈、尼釆等,馬克思只是哲學界長河之中的一股泉,同我早年所學的馬克思主義被作為指導思想去學,是兩回事。」

 曾德成指出,「今天的世界同一百六十年前馬克思寫《共產黨宣言》的時代有很大區別,當年人類大多數渴望溫飽,如今早已溫飽的人們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他指著盆中的蔬菜和海鮮笑笑說,「同樣的食物,今天更重視包裝,連碟子式樣也有講究,否則賣不到好價錢。」社會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也要與時俱進。

 在報館繁雜的日常業務中,曾德成曾抽空兩度赴美遊學,「八五年那次是遊歷性質,大開眼界,在學界廣交朋友。在麥加利絲特大學的世界新聞學院做訪問學人,使我感到世界高新科技的迅速發展。」九五年他到哈佛大學進修大半年,則是「尼曼」獎學金的眷顧,「我帶著當時香港的現實問題去對號學習,以國際政治的宏觀角度,探討中國的定位及發展前景。」其次,他關心香港的新聞自由及報刊的前景。直到今天,曾德成仍在思考傳媒面對市場衝擊如何堅持客觀報道的大課題。

聰明人怎能不讀書

 拿到行管碩士後,曾德成意猶未盡,現在於港大另讀比較文學的學位,怎麼還讀碩士?應該同就業無關,純屬興趣,他自稱中文底子欠佳,「我們那一輩人,小時候沒有電視,更沒有電腦玩,只有看書,成天看,直到一千度近視」,可能是遺傳,他和大哥曾鈺成眼睛都不好,為了讀學位,再小的英文字,再厚的書也得啃下來,課外書只好割愛。

 雖然寫了半輩子的新聞和社評,「那只是八股文章,談不上文釆,五十多歲才去讀文學,是為彌補少年的遺憾。」他現在連報刊的文學版也看,因為「港大」只比較西方的古今文學,莎士比亞的古體詩未免悶,談起《紅樓夢》這些中國的經典,曾德成不禁心馳神往。「我很少買書,一來家中書架不大,近年新書浩如煙海,不知該取哪一本?二來在『港大』有終身圖書證,隨時去借,在校生多是為做功課才借書,我想看的書,他們不看的。」他講得洋洋得意,順便提起「李嘉誠的書櫃可真大,我相信他是看書之人。」記者也相信,讀書的人未必個個發達,但聰明人哪有不讀書的?

記者後記

 一貫低調的曾德成,是看在報刊文化版面買少見少的份上,勉為其難地約在餐廳一聚,接受本報讀書版的專訪。一百分鐘交談後,他也承認本港高官巨賈之中讀書風氣不濃,關心讀書版每周一位被訪者是否難做?但是,有深厚採訪經驗的曾德成與記者都感到,「從每位嘉賓身上,都能學到東西」,故理解記者「樂此不疲」。

相關新聞
貼近香港社會 代表一家之言    [2003-03-3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