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09] 閭丘露薇戰地採訪誤了功課 放大圖片
閭丘露薇是第一位闖到巴格達戰地華人女記者。
.丁 成.
拿到浸會大學傳理學文學碩士之後,閭丘再到香港大學讀國際關係碩士,問她為什麼不攻讀博士?「我不為了拿博士,採訪需要懂國際關係學。」第一位進入阿富汗戰區的華人女記者,又首闖巴格達戰地,風塵僕僕地做火線新聞,「這個學期的功課怕交不出呢。」閭丘擔心地說。
別看她讀完一個碩士,再讀另一科,其實對背書有恐懼感,「英國導師要我大段引用經典原理,說我舉的事例有趣,但缺乏理論上的概括、提升。可是一位美國教授說我的論文OK」。她也知道自己口語聽和講都沒問題,但用英文寫學術論文的功夫,還是欠缺,畢竟閭丘露薇不是英文本科的底子。
學習思維必需名師
才四歲那年,閭丘露薇父母離異,父親再婚。早熟的她懂得發憤讀書,從小學已經年年考第一。一九八八年,閭丘露薇畢業於上海華東師大第二附中,這是全國十大重點中學,又是聯合國指定的教學重點,十八歲的女高材生怎麼選哲學系來讀?「我本來想讀新聞系,一看教材都是馬列主義新聞理論,悶得可以,反而哲學系有心理學,有倫理學,中西方宗教,我覺得挺有意思,可以鍛煉腦子。」一般人喜歡大學本科讀外語,或中文,但閭丘認為自修就可以了,「我們中學的英語教師都是美、加人士,高三已經唸完《新概念英語》(New Concept)第四冊,達到一般大學畢業水平了。但是在大學學習思維,非有名師引導入門不可。」她喜愛文科,立體幾何試過不及格,如今做戰地記者,聽到男同事能從外形分辨飛機坦克的型號性能,還是讚嘆不已。
一九九二年,閭丘從復旦大學哲學本科畢業,竟然到深圳一家外資公司做會計!「『羅兵咸』人工高呀,又可以學外語。會計同數學關係不太大,數據分析倒是用得上哲學的邏輯思維。」她邊幹邊學三年考了會計師專業試,升為高級審計員。十多年後,在大學讀過的中哲史、西哲史,她已經印象模糊,但是鍛煉腦子的方法,卻在實際工作的磨練中,練腦子,打底子的東西時刻運用。如今做記者,跑遍歐美亞洲十多個國家(地區),策劃重大人物及事件的新聞採訪,名校「復旦」的功底,是令她起點高,眼界闊的基礎。
戰地惡補伊斯蘭歷史
二○○一年到阿富汗,是閭丘第一次做戰地採訪,鳳凰電視台到最後一分鐘才決定派隊直擊,她也來不及做足資料準備,只有邊採訪,邊回憶有關伊斯蘭及中亞的歷史書。「從阿富汗到伊拉克,戰事都是一邊倒。我在阿富汗近三十天的實地採訪,對當地人民、國家,都產生好感。不過也看出這些伊斯蘭國度的另一面,為什麼伊拉克敗得快?根本一點是內部不團結,同是阿拉伯人,偏偏分為什葉派、遜尼派;都是穆斯林,阿拉伯人同庫爾德人卻打得你死我活,怪不得小小的以色列在五十年『以阿戰爭』中屢戰屢勝。再一點是懶,也是一條劣根性。」
從阿富汗戰場歸來,閭丘趕快找些書來惡補,一本介紹伊斯蘭發展史是英國人寫的;這次去伊拉克之前,她又看「三聯」出版的《伊斯蘭復興運動》,書不厚,但簡明扼要。「我覺得復興也是改革,從二十世紀初的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其後伊朗的反覆政變,如果把各個伊斯蘭國家的改革歷史,與侯賽因的國策對照,除了反美是共同點之外,其實伊拉克比伊朗西方化得多。」
讀雙碩士 搬兩次家
到利比亞開展採訪之前,閭丘先看了元首卡扎菲的《綠皮書》,內容無非是官方的政策,卡扎菲的政見,「讀起來夠悶的,什麼政治綱領,還有對國家結構、政治結構的介紹」,那是卡扎菲學習中國「文革」時期流行的「紅寶書」,也就是領袖語錄了。後來她借到一本卡扎菲寫的散文集,是法國人翻譯成英文的,內容和形式活潑得多,「書中對《可蘭經》的詮解,對生命的探討,表現出作者有自己的思想,也不乏文釆。為什麼西方人對卡扎菲有看法,也許對他不夠了解,甚至不屑於了解;或是東西方文化差異很難兼融。如果互相有了解的意向,矛盾也不至於那麼深。」
閭丘還從書中知道,原來埃及曾經是阿拉伯世界的旗幟,但經過幾次阿以戰爭失敗後,埃及的旗幟褪色了。最後,埃及選擇與以色列和平共處,在阿拉伯世界以及伊斯蘭世界裡,埃及同西方的關係日漸良好。想起在香港浸會大學讀新聞傳理系時所看的書,總體感覺是西方文化對東方有強烈的影響,但是西方一般很少能接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甚至並不在乎東方人、阿拉伯人的感受,「我先後在巴格達和巴士拉做採訪,看到英國人在巴士拉就比較了解當地文化,會在心理上做些功夫,使人接受英軍的做法,巴士拉的社會秩序也恢復得快些。美國在巴格達的工作就沒那麼深入。」閭丘露薇報讀「浸大」時,剛生了女兒不久,為專心讀書,她把囡囡交給奶奶帶,自己搬到「浸大」附近住。到了讀「港大」碩士時,她再搬去般含道住。真是讀書大過天。
學三句俄語傍身
美伊開戰前,有不少美國學者到香港游說,她以為西方學者起碼也要學些東方哲學;「聽到他們的解釋真是膚淺,『對呀,我們就是為了石油』,他們對中東的理解也是很功利主義,不願談及阿拉伯世界是怎樣形成的,」閭丘在大學讀了一年西方哲學史,從亞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爾、弗洛依德;「可惜,當年讀過的伊斯蘭教歷史,可能份量少,也可能沒留意學,總之沒什麼印象了。不過我跑了幾個伊斯蘭國家,對他們的傳統還是能理解的,比如婦女包得嚴實,也只是伊朗,我在大酒店房間裡也要從頭蒙到腳。伊拉克本來不用包,美軍佔領後,卡爾巴拉作為什葉派的聖城,反而要婦女重新包起來。好玩的是,因為美軍打勝,什葉派可以公開做宗教儀式,他們反而不喜歡美國的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