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8月2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08-28] 謹防非典型肺炎再出現

梁秉中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驚心動魄的瘟疫已過去兩個月,要回顧,不如作一假想:如果非典型肺炎再出現,政府、醫療界、升斗市民,應怎樣應付?熱心回顧的人,要求檢討,作出建議。假想瘟疫的再臨,探討應變的方法,必然也少不了回顧、檢討。

 再出現?可能性高嗎?

病源病種仍存在

 為什麼當瘟疫還未退走之時,流行病學者已經在推斷:非典肺炎可能再來呢?那是基於流行病、瘟疫的規律。瘟疫的退卻,反映病源的消聲匿跡,暫時退走。病源一天在世界存活,再來的話,斷斷續續者名曰「風土病」,鋪天蓋地入侵者,便屬瘟疫的重臨了。過去本港非典肺炎的肆虐,來得急速,去得突然,病源病種一定仍健在,再出現實屬必然。難以預測的,只是時間、性質和規模而已。

 豈非危言聳聽?唬嚇死人?

 加拿大不是經歷過劫後再劫的實際經驗嗎?剛發生不是老人院集體呼吸道感染嗎?初時病徵與SARS酷似,幸虧化驗推翻了假定,不是非典。

 實情在:流行性感冒每年都來,會否受非典影響不來,或較一般友善?能推算得出,下一回的性質嗎?

西班牙流感之殷鑒

 誰敢樂觀指出,流感情況大異,返回瘟疫可能性不大?只要翻看歷史,上世紀初、歐戰後期,所謂「西班牙流感」瘟疫先在北美洲發生,然後蔓延歐、亞。來得突然,去得不明所以。六個月後重來,患者和死亡更多。流感病毒既曾造成大災難,而且每年重臨,沙士亦屬病毒病,第一次造成災害,我們必須作好最壞的打算。

 其實近十年來,除了較傳統、我們熟悉的流感之外,還有新的病毒感染的禍害:如禽流、登革熱等,隨時可能製造意想不到的干擾。

 因此,非典之後,關注的不單是非典重來與否,而是,非典或相似的病毒感染,侵入社區,造成瘟疫的可能性。

 該怎樣應付呢?

 首先,我們看看非典之後,已可見的措施。第一,兩個大規模的,官方安排的專家檢討在進行中,要等候報告、建議,還需兩個月。由於專家還未表態,因此曾出現行政首長口中的「疾病控制預防中心」、「傳染病監控中心」、「研究中心」、「傳染病醫院」等,已暫不受關注。

加快隔離病房工程

 第二,醫療服務體系之中,不少重點全科醫院,正在院內認定一些病房、單位,作為傳染病隔離之用。把間隔、空調、清潔系統、洗濯浴廁設施改裝、整理。工程的完成,應是數周至數月的事。另外,還決定了未來的首批病人,將集中在傳染病條件最好的一家醫院,至爆滿之後,才作浮動。醫院工作者,雖受工程影響極大,但衷心熱烈支持,當然毫無問題。

成立兩地監控中心

 第三,珠三角和香港增強合作,成立統一監控中心的構思,在兩地更緊密經濟合作的政治對談會議上,已提了出來,有待進一步的落實。局長也因應加拿大懷疑非典在老人院再度出現,而作出了加強邊境健康審查的承諾。大家希望他明白,邊境是最後一關,容易失守。還是共同、共通的舉報機制,更有效用。

 第四,北京小湯山形式的臨時傳染病隔離治療醫院,已在不同場合提及,而且說到可能徵用的地點,如舊啟德機場,或郊野公園,那些都是實際的考慮。

不用流感疫苗為妙

 第五,醫院管理層正發出號召,在流感每年出現的一、二月之前,請員工接受流感疫苗注射。道理在,不受流感傳染,自然不會發燒,因此院內如有發燒者,非流感,卻可能是沙士了。此看法邏輯過份簡單,難以服人。更恐「好心做壞事」。當前流感疫苗,效用極差者有之,最佳成果也只在一半左右,而且副作用存在。好一些嚴肅分析,結論都不敢肯定推介,特別健康正常人,還是不用疫苗為妙。

 第六,社區衛生的改善,已由高層高調處理。期望大廈污水渠的難題,既曾造出災難,能快速處理。

 當前已在進行中的措施不少,以預備萬一非典重臨,做好工作。然而,有明顯的不足嗎?

 有的,在公共衛生的強化上,和醫療系統的行政管理上。

強化公共衛生

 首先說公共衛生。十年來本港公共衛生,包括傳染病的管理,由一個主宰部門,加進了食物環境局和醫管局去分擔。在瘟疫事件中的表現不必細說。公論是:從現在的實力和過去的紀錄看,難以擔當重任。也許,兩個官方檢討不久要作出建議,我們拭目以待。

 醫療系統行政管理對瘟疫的無助,也是有目共睹,不必靜候檢討的公佈了。瘟疫之中,很多不如意的事件,不能及時處理的危機,連帶出現的委屈、憤怒、怨恨,都屬於兩個系統之間的矛盾和不協調。

強化醫療系統行政管理

 當醫院管理和公共衛生、傳染病特別控制之間不協調,便產生了需要隔離而未能遵守的缺陷。當醫院中央管理和區域醫院之間不協調,特別區域為堅守中央指令而忽視地方需要之時,問題便解決不了。當領導和前線工作者要求不協調,特別當領導不理解前線艱辛困難(以護理為甚),便出現頻密的僵化管理,怨氣衝天。當政府與居民間的矛盾和隔膜,政府不多依靠民間組織,全賴政府力量,便有事倍功半的成果。當醫療專業團體與地區需要未能協調,便發揮不出本該產生的指導作用。在治療病患當中,西醫和中醫兩個系統,同樣出現矛盾和不協調的經驗。既然邀請了內地專家,卻又未能從根本商議好一個中西合作的機制,錯過了一個個案研究的機會。

 系統和管理之間的矛盾,在那艱苦的一百天,表現無遺,也提供了重點解決的方向,足夠有關當局、部門和專業團體、市區組織,作為應付另一次災難行動綱領的重要參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