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9月1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09-10] 天文台盡量彈性提供颱風預警

文匯報編輯:

 就羅永祥議員9月3日透過貴報發表有關颱風預警的文章及貴報同日的社評,我有以下的回應。

 羅議員在9月3日文中指天文台在預警颱風威脅方面做得太慢,就這點,我想說明並澄清一些基本的事實:颱風「杜鵑」是在9月1日(星期一)傍晚闖入本港800公里警戒範圍;9月2日(星期二)傍晚在香港附近登陸;天文台早於8月30日(星期六)的本港地區天氣展望及華南海域天氣預報中指出「杜鵑」的潛在威脅,當時「杜鵑」還在2,000公里以外的太平洋海面上;當「杜鵑」進入船舶警告海域後,天文台隨即在星期一下午一時左右發出第一個船舶警告,而並非羅議員所指在星期一晚上才發出;在「杜鵑」闖入本港800公里警戒範圍之前,天文台已在星期一下午召開新聞發布會,預早提醒市民慎防「杜鵑」的急劇來勢。

 每一類預報或警報服務皆有其特定的目標、對象及範疇。以船舶警告為例,其發放是按照國際協定及規格而運作,氣象部門不能隨意更動。

 至於本港熱帶氣旋警報系統的「風球」信號,也有其客觀的定義及運作標準,目的是透過簡單的警報信息把大家關注及理解的重要天氣資訊在短時間內廣泛地傳開,讓受眾可以即時提高警覺,並進一步留意風暴的最新動向,其重點是信號意義的連貫性。如果天文台因應個別颱風的情況偏離發出熱帶氣旋警報信號的原則,最終恐怕只會令公眾無所適從,弄巧成拙。

 我們十分明白單憑一套五個數字(一、三、八、九、十)的「風球」系統,是不足以反映千變萬化的天氣,因此在不偏離警報系統的設計精神及運作原則的大前提下,並在預報技術所容許的範圍內,天文台盡量彈性地提供額外資訊,讓市民可以及早防範。從一些「杜鵑」襲港有關的新聞報道可以看到政府有關部門如何利用「杜鵑」的最新天氣資訊作出有效的反應及部署,舉一個例子,基於天文台所提供的天氣展望,政府飛行服務隊在「杜鵑」襲港之前的周末就趕快運走在大嶼山肇事現場的直升機殘骸主體,以保存證據。

 我們亦同樣盼望公眾人士全面使用天文台提供的天氣信息,不要單靠風球數字的發出及更替行事,而忽略了天氣報告或警告內的其他有用資訊,以致窒礙了防風的準備。

            香港天文台台長(黃明松代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