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20] 升值壓力與人民幣利率
葛 豐
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政府全年預計將發行等價770億美元的國債才能滿足預算需要。以此而論,近期債券市場收益率的「異動」,將使該政策的執行背負額外的成本。
更有甚者,境內貨幣市場實際利率的上揚,或將誘導境外游資的套利行為更為猖獗,並由此進一步陷入財政、貨幣政策的兩難境地。
再看央行方面。隨著銀監會的分立,央行貨幣政策制定、執行的獨立性必將與日俱增。而從近期實踐情況來看,中國人民銀行針對貨幣投放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其可圈可點之處不容抹煞。
8月26日,央行在公佈準備金率政策後的第一個公開市場操作日發行100億元央行票據,同時以固定利率方式進行600億元逆回購公開市場操作,其「對沖」意圖顯露無疑。
然而,在市場前期表現的示範效應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預期的雙重作用下,近似「恐慌性」的「資金短缺症」及「高息苛求心理」並未有效緩解。
由此,因升值壓力而形成的回籠外匯——回籠本幣——投放資金的迴圈圈,亦對央行近期的貨幣政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從實體經濟角度來看,CPI(消費價格指數)的低位運行,事實上已經基本排除基準利率上調的可能,因此,當前貨幣市場利率的走高,更可認為存在進行調控的空間。
這樣,問題就集中為,如何調控、如何實行複雜局面下的政策組合,以及如何擺放市場與行政手段的關係。
就在日前舉行的由財政部有關部門召集的記賬式(八期)國債承購包銷團成員座談會上,50家成員單位紛紛呼籲,財政部應與央行、證監會積極溝通、協調。
這是市場的呼聲,更是保證中國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題中應有之義。
相比全球經濟的起伏不定,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在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時期內始終保持令人稱道的高增長率,其中最重要的經驗之一即為保持經濟環境的基本穩定、平穩轉換。為此,在人民幣升值壓力未見消除的一定時期內,同時保持匯率、利率的基本穩定,應該同時進入決策層的考慮。(摘自9月19日《國際金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