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29] 書介:「走」放大圖片
余秋雨邊走邊寫
《出走十五年》
「最怕就是把書讀死了,成了一條困在牛角尖裡的蛀書蟲,根本不知道世界之大,也不知道實際文化發生著什麼事情。」
余秋雨一語道破了「迂」文人的致命傷。他認為,唯一去除這毛病的方法,就是「走」。
「盧梭說過,我在不行路的時候,幾乎不會思考。」就因著這句話,余秋雨決定踏出書房,邊走邊思邊寫。十五年來,由《文化苦旅》開始,寫到《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千年一嘆》、《南溟秋水》、《晨雨初聽》等,形成了惹人注目的「余秋雨現象」。
余秋雨從文化與歷史學者的角度出發,以明快簡潔的筆觸,把歷史的沉澱與現代的意識,交織出一篇篇既輕鬆又沉重的散文。
出走十五年,余秋雨考察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點點滴滴,盡在心頭。
回看這段漫長的文化苦旅,余秋雨精選了他最愛的作品,編成的文集,叫做《出走十五年》。
「這十五年,我基本上是在路上度過的。
這十五年,就年齡而言,是我一生最好的時期。
那麼,也就是說,我的生命主調,將由一條條路來綰接。泥的路,沙的路,布滿槍口的路,煙霞迷濛的路。」——余秋雨《出走十五年》(自序)
《度假》
視點的不同,文化的迥異。瑞典學者Orvar Lofgren跟中國學者余秋雨的出走,大異其趣。
「親自造訪的經驗和我們腦中的想像,媒體營造的世界,雜揉創造了所謂的度假印象。個人的記憶混合各種圖像:海濱、水草地旁的度假小屋、山崖上的落日,被近兩個世紀以來的旅遊歷史不斷架構、包裝、促銷、塑造出來的景致。……」
瑞典倫德大學歐洲民族學教授Orvar Lofgren,在他的作品《度假》之中,探討了度假行為在發展成現代化生活重要部分的某些過程,以及旅客如何發展出觀賞風景、劃分空間、追尋新體驗與領會的新方式。
Orvar Lofgren在書中展示出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階層、擁有不同身份的人,各選擇了什麼旅遊方式。其中有為著顯示個人獨特的文化階級品味而旅行的;也有為著征服地球而起步的;也有為著滿足自己的佔有慾而上路的;還有為著將平日不敢表達的情感盡情釋放而出發。
《度假》這本書,除了展示出遊客的旅遊心態與方式之外,更道破了現代旅遊文化帶來的危機——現代化文明國家為了推動旅遊產業,不惜把傳統文明國家包裝、促銷,甚至將傳統文明「整容」,變成適合消費需求的遊點。作者以文化人類學的觀點出發,引領讀者開拓更廣闊的視野。
(本文節錄自香港電台製作、李嘉誠基金會贊助的【愈讀愈快樂】,節目每集都有一個主題,推介兩本有關書籍,並請來嘉賓就主題和書本分享感受和心得。節目逢星期日分別於下午三時五十五分(賽馬日改為上午七時五十五分)在本港台及五時五十分在翡翠台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