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9月3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新聞專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09-30] 海外華文媒體處繁盛期

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 劉偉忠、駐湖南記者 鄧一凡、王穎

 本報記者在世界華文論壇上,從中國新聞社總編輯郭招金的報告中獲悉:進入新世紀以來,海外華文媒體總體上處在一個平穩的發展期。尤其東南亞是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方,這一地區的華文媒體發展狀況向來備受關注。

 新加坡報業控股有限公司是新加坡最大的出版機構,出版《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和《星期五周報》等4份華文報紙,2001年1月17日新創刊《大拇指》周刊以及其他3份華文期刊,四份報紙和一份周刊都有獨立的編輯部,日發行量40萬份,年廣告營業額1.4億新加坡元。

大馬擁華文日報最多

 馬來西亞現有華文報共18家,是海外擁有華文日報最多的國家。其中南洋報業集團屬下的《南洋商報》和朝日報業集團的《星洲日報》、《光華日報》是主要的華文報。在馬來西亞,華人約佔總人口28%,但18家華文報的日銷售量超過馬來文報和英文報。馬來西亞有華文期刊63種。馬來西亞的華語廣播電視逐漸得到擴展,6套廣播節目中4套有華語廣播,3個電視頻道則在每天下午6至7點的時段播放華語節目。

 泰國有6家華文日報,即《星暹日報》、《世界日報》、《京華中原聯合日報》、《中華日報》、《新中原報》和《亞洲日報》,有1家周報《曼谷時報》。華文期刊主要有《時代論壇》(雙月刊)、《時代周刊》和《現代泰國導報》等。

 菲律賓有4家華文報紙:《商報》、《世界日報》、《聯合日報》、《菲華日報》。華文電視為「福華有線中文電視服務」,每天用閩南話、廣州話和普通話播出7.5小時。

印尼華報如雨後春筍

 印尼華人估計已達1,000萬。2000年11月,用印尼語、英語和華語進行播音的資訊電視台「地鐵電視台」開播;2001年3月,萬隆一家華語廣播電台開播。世紀之交,華文報紙雜誌更是如雨後春筍,如雅加達出版有《世界日報》、《印度尼西亞商報》、《和平日報》、《新生日報》、《國際日報》,泗水有《千島日報》、《龍陽日報》、《誠報》,棉蘭有《印廣日報》、《華商報》,西加里曼丹有《坤甸日報》,合計共11家;雜誌有《印尼與東協》、《群島月刊》、《南風》等。

 越南現有華文報紙《西貢解放日報》、《越南經濟新聞》。緬甸有《緬甸華報》。柬埔寨有《華商日報》、《柬華日報》和《柬埔寨星洲日報》等華文日報。

美中文報業競爭激烈

 據旅日華文媒體學者研究,2003年6月日本出版的華文報紙共31家,主要是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等。日本還有華文雜誌4家,華文電視台5家,華文電子雜誌3家。

 美國華文報業發達,同業之間競爭激烈。目前有日報7家,即《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僑報》、《明報》、《金山時報》、《國際日報》和《自由時報》。美國有許多免費派送的周報,估計有40家到50家,如《美洲時報》等。美國還有全日播出的華語電台、電視台。近年來,華語衛星電視、華文互聯網站迅速拓展。

 作為移民國家,2001年加拿大華人達102萬。據統計,87%的兩岸三地移民在家中用漢語交流,漢語已成為加拿大第一大非官方語言。目前加拿大擁有各類華文報刊50多種,電台10多家,電視台6家,互聯網站60家。

 據2003年6月的一份調查,南美洲的巴西有2家相當規模的報紙,即《南美僑報》和《美洲華報》。阿根廷有《新大陸周刊》等5家華文周刊,秘魯有《公言報》等6家華文報紙。巴拿馬有《拉美快報》和《拉美僑聲報》等新辦華文報紙。巴拉圭也有2份華文報:《傳薪日報》和《城市新聞》。

 歐洲的華僑、華人估計達100萬。西歐有3家主要華文日報,即《歐洲時報》、《歐洲日報》和《星島日報》(歐洲版)。華文周報、月刊有20多家,較有影響的華文網絡媒體有5家。電視有「鳳凰衛視歐洲台」和「香港無線歐洲台」等。

澳洲中文網站上百個

 東歐地區的華文媒體中,既有日報如《每日觀察》,也有《中華時報》、《市場》、《布達佩斯周報》、《歐亞新聞報》、《新導報》、《聯合商報》、《歐洲論壇》、《旅羅華人報》、《歐洲僑報》、《南華時報》等周報。俄羅斯一地就有六家華文報刊。

 澳洲現有5家華文日報,即《星島日報》、《澳洲新報》、《華人日報》和同屬《澳洲日報》系的《墨爾本日報》。有周報15家,雜誌7家,電台3家,電視台2家。澳洲中文網站不下百個。

 在大洋洲的另一個重要國家新西蘭,有數個華語廣播電台頻率,隨著華人新移民的增多,近年來還出現了華文報刊如《東方時報》。南太平洋深處的斐濟,也辦有華文報紙《斐濟日報》。

 非洲的華文媒體集中在南非,有《僑聲》、《華僑新聞報》和《南非華人報》,有華語電台《僑聲廣播》。毛里求斯的《鏡報》等華文報刊也堅持發展。

 以上對世界各地華文媒體發展現狀作了簡單掃描,難免掛一漏萬,但已可以看到,新世紀以來是世界華文媒體發展史上最繁榮的時期之一。

華文傳媒影響力漸大

 目前海外華人媒體發展尚處在持續平穩發展階段,有以下特點:

新受眾群不斷擴大

 (一)新受眾群逐漸形成,傳媒生態發生變化

 儘管「9.11」後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收緊了移民和留學政策,但整體上海外華文媒體新的受眾群仍不斷擴大。海外華人集中地東南亞各國華文教育蔚然成風,華文媒體得到恢復和發展。在世紀之交的短時間內,印尼誕生了11家華文報紙。新移民的增加使加拿大華文媒體的生態發生變化,出現了全用漢語播出的電視頻道。在日本,有三家公司經營5個漢語電視頻道,結束了百年來主要依賴印刷媒體獲取中文信息的局面。在馬來西亞、法國、澳洲、俄羅斯等國,一批批中國留學生和商務人員的到來,又為當地華文傳媒輸入了新的受眾群體。

受到主流社會重視

 (二)華文傳媒地位提升,受到主流社會重視

 隨著華人族群經濟實力的增長、人數的增多和對自身權益的重視,海外華文媒體的影響越來越大。如在20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美國華文報紙同時採訪了民主黨和共和黨兩位總統候選人。澳洲大選期間悉尼有的華文報紙幾乎三分之一廣告版面提供給各主要政黨候選人。在日本,在西歐,越來越多的當地人士閱讀華文報刊,作為學習中文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多的西方有識之士意識到世界多極性與文化多元化的重要,肯定華文媒體對當地多元文化的貢獻。

中國投資信息加強

 (三)中國大陸信息進一步增加,意識形態色彩轉淡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量的新移民來到海外,他們求學經商的目的十分明確,對國內即時信息非常渴求。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來華投資已成為熱點,中國大陸現實的政經情況更為新一代海外華人所關注。許多海外華文媒體開闢了中國要聞欄目,並在重要版面和時段突出處理。一些以經濟報道為主的報刊應運而生,開設了財經動態、市場點評、投資指南等欄目,為有意到大陸投資的海外同胞提供資訊服務。這些服務較當地主流媒體更為直接和深入,因而廣受海外讀者的歡迎。

市場狹小競爭劇烈

 (四)傳統媒體持續整合,生存競爭更為激烈

 市場相對狹小的海外華文媒體遇到更大競爭壓力。2002年,創辦8年之久的澳洲《自立快報》宣佈停刊,墨爾本的華文報紙打開價格戰,大部分都採用免費派送的方式。新西蘭的華文報章從旅遊、置業等信息入手,打服務牌。

 在匈牙利,華文報紙擴大廣告刊出的版面比例,降低廣告收費,展開廣告戰。俄羅斯華文報紙以報為主,多種經營,開展代理、中介服務。

台灣擁100多家報紙

 到2003年2月,香港註冊的報章雜誌共841份,其中每天出版的中文報章26份。香港有中文雜誌557份,有2家本地免費電視機構,5家本地收費電視節目機構,12家非本地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共有115個播出頻道。有3家廣播電台,共有20多個播出頻率。到2002年底共有網民275萬,上網電腦126萬台。

 澳門現有《澳門日報》等8家中文日報,有2家電視台。2001年底有各種刊物46份。

 台灣傳媒業十分發達。2,000多萬人口的台灣擁有100多家報紙,其中《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實力雄厚,歷史較久,佔據相當大的報業市場。電子媒體方面,有80多個電視頻道、140多家電台。2000年台灣有各種雜誌6,641家,其中大約600種在書店公開陳列。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