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0月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0-02] 推動國民教育急不容緩

黃家樑

 自九七年回歸以來,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和接觸與日俱增,港人對內地的認識已非昔日殖民統治時期可比。然而,部分人對內地仍存有誤解和偏見,而青少年對祖國的國情更是一知半解,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自然難以建立。

國民教育要切合形勢發展

 每逢國慶節前後,不少團體都會進行青少年國民身份認同的調查,結果都顯示本港新一代對中國人的身份缺乏認同。再者,去年也有教育團體進行的調查發現,大量中小學在國慶期間未有舉行升國旗和唱國歌儀式,足見本港回歸以後的國民教育進展緩慢,未如人意,實在急需改善。

 眾所周知,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更緊密經貿安排已落實,大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合作將與日俱增,最近部分內地城市居民更可以自由行的形式到港旅遊,一切都顯示了兩地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關係將日趨密切。毋庸置疑,中國的變革會影響到香港各方面的發展,祖國經濟蓬勃和穩定的發展也會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青年人北上就業或就學已比比皆是。面對如斯形勢,港人實有需要掃清對中國的舊有觀念和誤解,改變過去對內地漠不關心的態度,重新認識中國,關心內地的發展,求學時期的年青人更要多認識和接觸祖國,培養「兩地本一家」的情意,以切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一代的國民教育就更為重要了。

不少學子對祖國缺乏認識

 很可惜,本港學校國民教育的推展,在「獨立學科」、「科目滲透」、「舉辦活動」三方面都叫人失望。先就「獨立學科」來說,公民教育科只是一個選修課程,而且只於初中階段設置,開設的學校為數不多;況且有關的課程涵蓋「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等範疇,國民教育只是當中的一部分,其作用之微實在不言而喻。在「科目滲透」方面,中國歷史科本應是國民教育中至為關鍵的科目,可惜中史科課程內容繁多和陳舊,又採用偏重背誦的考核方法,自然難以提起青年人學習國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實施中西史合併和綜合人文學科的課程改革以後,中史科本身的地位已岌岌可危,遑論作為國民教育的先鋒。至於「舉辦活動」,眼見不少學校和團體都舉辦國內考察交流團,社會大眾或會產生誤解,以為青少年對祖國的認識已大有增加。然而,舉辦交流活動支出非輕,每次可參加的只是少數學生,當中大多數是校內的尖子,可見有關的活動覆蓋面窄,效果大受局限。由於上述種種原因,不少的學子對祖國的國情和最新的發展一知半解,當然也無法產生對國家應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四方面糾正流弊

 為糾正長久以來的流弊,特區政府應施行以下的計劃,以貫徹國民教育,協助新一代多認識和認同國家民族。第一,在正規課程上,檢視常識、中史、通識教育、公民教育等科的內容和定位,加強民族和國情教育。第二,容許內地學生到本港中學交流,以增加內地香港兩地青少年的接觸和溝通,潛移默化地改變本地青年對內地情況認識不足的狀況。第三,增撥資源籌組交流團,確保每一位學子在中學時期至少有一次回國考察的機會,讓他們親身認識祖國的最新發展。第四,盡快成立國民教育資源中心,協助和鼓勵學校或有關機構推行國民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感情。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