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戲曲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0-21] 戲曲視窗:仙鳳餘蔭造就雛鳳

放大圖片

龍劍笙扮相俊俏,深受戲迷喜愛。

 談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粵劇,不能不談「雛鳳鳴」和「頌新聲」,因為在一致認為粵劇在香港無可為的情況下,這兩個粵劇團卻不僅可逆境求存,更吸納大批忠實戲迷,為粵劇界帶來罕有的生氣。

 在過往,談論兩個粵劇團時,一定要小心言談;猶記得當年凡在香港電台第五台的戲曲節目出現批評「雛鳳鳴」和「頌新聲」的聲音,他們的戲迷便會致電或來信抗議,我這個節目監製自然要負起排難解紛的責任。舞榭歌臺,風吹雨打,當年偶像戲台上的一顰一笑,今天,也許成為一個難忘的美好回憶,或杯酒言談間的風流韻事,相信戲迷們再不會執著如昔。

成功吸引年輕一族

 「雛鳳鳴」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們擁有一大群年輕的戲迷,每當戲院散場,龍劍笙和梅雪詩兩位乘車離去時,這批戲迷為求一睹偶像風釆,不顧安危,跑出馬路,成為追車一族。這和當時普遍認為粵劇這一傳統表演藝術,捧場客多是上了年紀的說法,很不相同。究竟是甚麼原因使「雛鳳鳴」可以成功吸引一批年輕的觀眾呢?相信研究社會學的朋友將來必定可以給我們提供答案。

任白功勞不可抹

 根據葉紹德的說法,七三年,「雛鳳」在艱苦支持下向鄉郊棚戲發展;七五年赴新加坡演出,回來拍《帝女花》電影,七六年再赴新加坡,然後載譽回港,「雛鳳」的發展自此才踏上軌道。「雛鳳」之獲得觀眾支持,有賴於師傅任白的扶掖,特別是任白的犧牲,絕跡不再進舞台,致使觀眾僅能看「雛鳳」的戲。「雛鳳」的演出也完全沿襲了師傅的方法,「雛鳳」也就是「仙鳳」的影子,有了「仙鳳」的鳳的餘蔭,「雛鳳」也日漸成長。(「香港粵劇發展歷程——從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德叔見證著「雛鳳鳴」的誕生和成長,他的分析是很值得研究粵劇史的人參考的。

 梅雪詩在一次訪問中也提到「雛鳳」只是學仙姐的戲,仙姐叫她們排《帝女花》,她有份演便學《帝女花》,連教北派、教京戲的師傅也是仙姐出錢請的。梅雪詩認為她和阿刨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因為有任白兩位師傅的提攜,其次是因為有個群體合作,早期有靚次伯、梁醒波、任冰兒等,後來又有阮兆輝、尤聲普,再加上自小教導她們的音樂老師朱慶祥,有他們的照顧,才造就出「雛鳳」的成功。(「我在仙鳳鳴哺育下成長」)

龍劍笙俊俏加分

 說「雛鳳鳴」是依照「仙鳳鳴」的鑄模倒出來,是同行皆認同的事實,但說他們的演出也是完全承襲任白兩位,卻不是百分百準確。畢竟每個人的出身、訓練和素質總會有點差異,例如龍劍笙的舞台演出,雖然和任姐同樣瀟灑,卻比任姐更「柔」,但就沒有師傅那麼「火」,演「上表」這類排場戲,氣派難免稍遜一籌。不過,龍劍笙的「柔情」和「俊俏」,也許是「雛鳳鳴」吸引年輕戲迷的重要因素。

葉世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