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0-31] 巨星匯:外國月亮未必圓

鄧飛 香島中學教師

 由美國商會香港分會承辦的「維港巨星匯」項目又傳出新 的爭議,由商會成立負責統籌節目的的紅紙公司,其持有人竟然是商會主席詹康信及其太太。傳媒和公眾反應譁然,這是必然的。但是,從這件事中,我們也可以得到另外的啟示:外國人處理公私事宜,不見得一定比我們更慎重,更恰當。

 這次事件至少有三方面值得注意:

 一、政府挑選美國商會作搞手的程序是否公正。更重要的是,美商會再把具體統籌業務轉移於紅紙公司的做法是否恰當,美商會自己成立的公司以商會主席夫婦為持有人的做法是否公正。因為項目牽涉公帑和公眾利益,私人公司恰當的慣常做法,在公共機構上則未必是恰當的。

 二、紅紙公司在與有關娛樂公司進行討價還價的過程中,支出與帳目是否合乎處理公帑的原則。

 三、即使上述兩點最後證明都沒有法律上或行政上的失當行為,詹氏的處事手法還是大有問題,中國有所謂「瓜田李下」,西方有所謂「行政迴避」,究其原因,非為不信任詹氏,實為因身份敏感而避嫌。詹氏作為美國公共機構——美國商會香港分會主席,更身兼The Crown Worldwide Group of Companies主席兼總裁,竟是如此處理公共事務,實在令人遺憾。

 其實,即使是美國本土的公共事務,有時也是一筆筆的糊塗帳。自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媒體不斷揭露美國政府要員在處理軍工項目和軍事預算上的不當手法。比如,承包大量國防工程項目的KBR公司,前CEO竟是現任副總統切尼;國防部高級官員涉嫌向國會隱瞞部分預算,並有資料顯示這是慣常做法等等。如此事件甚少在香港聽聞,這顯示了外國人處理公共事宜其實不見得一定比我們公正,高明。

 在許多公共政策、社會議題的爭拗當中,香港社會上總是有些論者喜歡動輒引用外國的觀點和案例,作為分析問題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一項政策,彷彿只要外國人贊成,或在外國曾經行得通,就自然而然在香港行得通;反之,只要外國人反對,這項政策就成為冒天下之大不韙,非口誅筆伐不可。從這次詹氏事件和美國本土的個案中,我們可以再一次得出那個老生常談的結論:外國的月亮未必就是圓的。我們做事,還是要實事求是,因應自己的具體情況而定。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