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1-19] 文匯論壇.視骨幹工業為基礎建設

放大圖片

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香港考察大埔工業h,行政長官董建華等陪同考察。 (資料圖片)

呂明華 立法會議員

 現在,政府和社會上已逐漸形成共識,即香港需要製造業,並認識到CEPA為發展本土製造業提供的是歷史性機遇。但CEPA能否有效地發揮預期的作用,關鍵還在於政府能否開創新思維,推行積極的經濟政策,制訂策略性措施,重建本土製造業以推動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

 香港過去六年受盡經濟衰退的煎熬。失業率高企、政府財赤連年、通貨收縮持續,市民對經濟前景看淡,社會信心指數下降。這種種負面因素的積累,形成對政府施政的不滿,怨氣滿溢,最終激發起「七.一」大遊行的震撼場面。

 有人說,香港是一塊福地。現在看來,果真如此。暴風雨過後,香港的天空又豁然開朗。「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簽訂,即刻給香港注上一支強心劑,帶來新希望。接踵而來的「自由行」,即時為零售、餐飲和旅遊行業恢復生機,令「小二和店家」齊歡顏。

香港必須重建本土製造業

 香港的經濟是否由此踏上穩健復甦之路?是各界熱切關注的課題。若要深入研究,我們先要了解香港的經濟為何在過去六年失去往日的巨大能量和澎湃動力。筆者一貫堅持,主因是香港已失去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的製造業,轉型為服務業支撐的經濟體系。過去六年的經歷已清楚顯示,香港的服務業如特區政府所推崇的旅遊、物流和金融業的能量主要是來自境外,其經濟總和也不足以支撐香港整體經濟和滿足就業。何況,依靠境外支持的服務業是十分脆弱的,任何境外因素改變不但會打擊服務業,也直接影響香港的經濟。「沙士」疫症襲港,遊客止步,香港經濟幾乎陷於停頓,是最佳證明。所以,若要香港經濟復甦並重踏上升軌跡,香港必須要重建本土製造業。而香港與珠江大三角「前店後廠」的模式,並不能給香港社會帶來大量就業和更多的財富效應。

有方向性地引入某些產業鏈

 香港製造業的「空洞化」,已令重建製造業極為困難。若只是吸引各類產業的個別工廠來港生產,由於輔助產業已經外遷,在港辦廠缺乏支持,經濟效益難以充分發揮,難度很高。所以,政府應該審時度勢,尋找新的突破點。考慮到香港的客觀條件和在港辦廠的經濟效益,政府應該有方向性地引入某些產業鏈中的骨幹企業來港辦廠,從而帶動關聯企業來港,形成整個產業鏈,發揮上、下游企業互相支持的作用和經濟增值,應該是最佳的策略。

骨幹工業能夠支撐經濟

 骨幹工業是指能夠支撐經濟的實力工業,同時也是某工業鏈的骨幹部分,它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骨幹工業包括半導體工業、汽車製造業、鋼鐵工業、石油化工業、造船業、煉鋁業及工作母機等。

 以半導體工業為例,在上游,它需要IC設計的支持,晶圓製成後,需要測試和封裝,IC製成後則需要將產品推廣給廠商,支持一系列產品的發展。現在流行的電腦、PDA、手機、數碼相機、液晶顯示屏、多媒體產品、汽車電子及電子消費類產品等,莫不是靠半導體推動的。有了半導體工業後,便有機會吸引上游和下游的企業在港發展,建成一個工業鏈。

 再以煉鋁工業為例,在香港辦廠,產品可以內銷,對外可以出口。煉鋁業的下游工業包括鋁片和鋁箔業、型材擠壓業、鋁鑄造業、鋁材回收業等。再下級工業有建築材料、家庭用品、民用產品和交通工具等產業。這是一個範圍龐大的產業群。而由於科技的進步,過去污染嚴重的煉鋁工廠,如今其附近已可以放牧。

 由以上兩個產業鏈可見,只要吸引該產業的骨幹企業來港,關聯的工業便會跟隨而至。因為只有如此,各上、下游企業才能盡顯經濟效益。

拋開「積極不干預」信條

 但是,如何讓骨幹企業來港落戶發展,卻費周章。由於骨幹企業是資本和技術型的,政府必須,開創新思維,向其它國家和地區招商引資的策略學習,要政策與時並進,重視骨幹企業在工業中的戰略性地位,用對待基礎建設的態度推動骨幹企業,提供協助吸引他們來港。

 香港需要製造業,而骨幹企業能夠創建工業鏈,重整香港的經濟結構,支持香港整體經濟的發展,可以令香港經濟重振昔日的光輝。只有如此,香港才可以充分享受CEPA提供的豐盛內容。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