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1-26] 文匯社評:開發邊界禁區 適應經濟融合

 特區政府昨日發表規劃遠景策略諮詢文件,其中建議發展落馬洲河套區,並在二○二○年前考慮在新界開闢新發展區。

 特區政府的遠景策略,初步把香港的長遠規劃發展,與內地的發展聯繫起來。這是值得肯定的。由於過去港英政府隔離和疏遠內地的規劃策略,香港的發展過於集中在市區一帶,造成不平衡甚至是畸形的格局。另一方面是市區擁擠不堪,環境惡劣,土地不敷使用而必須填海索地,對維港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一方面是新界許多地區特別是禁區荒蕪落後,不僅豐富的土地資源被空置浪費,也不利推動兩地經濟融合。預計本港人口在二○三○年會增加至九百二十萬人,就業人數四百萬。如何解決那麼多人的居住和就業問題,在新界開闢新發展區特別是開發邊界禁區勢在必行。特區政府現在的規劃遠景策略,體現了本港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

 諮詢文件指邊界禁區內的落馬洲河套區,鄰近落馬洲管制站、落馬洲鐵路支線及深圳商業中心區,具有發展「中外商貿博覽園」或作為特殊經濟發展區的潛力。政府原來以環保等理由擱置河套區發展,今年九月工商界人士建議配合CEPA,在河套區成立免稅「工業特區」,有官員先草率否定,而現在肯定河套區的發展潛力。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其實,對邊界禁區的開發,不應局限於河套區,而應逐步擴大到整個禁區。禁區面積達二千八百公頃,扣除近三成私地,約有二千公頃官地可供發展。規劃好這龐大面積土地,需要有氣魄和想像力,更需要有新思維。禁區對面的深圳市區,高樓林立,商賈輻輳,與香港一邊的荒廢形成強烈對比。若能把整個禁區開發搞好,不僅可加強香港作為中外經貿交往的跳板角色,而且可使這一地區成為連接粵港最活躍的經貿基地之一,成為香港經濟和就業的新增長帶。

 開發邊界禁區,政府扮演的角色應主要是規劃者,而不是開發商。在龐大財赤壓力下,政府不宜用公帑做好了基建再讓財團去經營,而是應用稅收、勞務等優惠政策,鼓勵財團去開發和經營。在內地經濟蓬勃發展的情況下,特別是珠三角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和最大的製造業基地,這令毗鄰珠三角的邊界禁區,成為潛力無限的風水寶地。只要政策優惠合理,有眼光的財團,定會積極參與投資開發和經營。

 明年CEPA實施,將加快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濟融合,這是香港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過去二十多年,香港將勞動密集型的工廠北移,而香港則集中發展貿易、金融、銷售及物流等高增值業務。提升這種「前店後廠」的合作模式,開發邊界禁區具有重大意義。這可促進兩地互補優勢,擴闊發展空間。特區政府的規劃遠景策略,應在配合CEPA實施,適應兩地經濟融合方面,進一步充實內容。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