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29] 文匯社評:加快結構調整 確保持續增長
政府昨天發布第三季經濟報告,錄得百分之四的增長,扭轉了第二季的負百分之零點五。旅遊業及其相關行業反彈最為突出,服務輸出明顯好轉,本地消費開支兩年來首次增長,投資顯著改善,貨物出口躍升,失業率持續回落。鑒於當前經濟呈現全面、強勁和持續的反彈,政府預期全年經濟增長可達百分之三。
全球及區內的經濟環境在最近數月好轉,特別是內地經濟蓬勃發展,加上中央及時開放內地居民個人遊,推動本港旅遊業及相關行業復興,其拉動效應令香港經濟復甦比早前估計迅速及強勁。同時,特區政府在沙士疫後,為了扭轉衰退趨勢,在向外推廣香港,爭取中央支持,加強港粵及港滬合作,以及採取積極措施配合中央挺港政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環境好轉加上政府努力,令社會氣氛好轉,經濟全面活躍。
本港經濟雖強勁反彈,但市民仍然感覺惠及民生不明顯和不強烈。這種現象由一些交錯複雜的原因形成,包括:民生改善往往滯後於經濟增長;經濟「離岸活動」增加形成「外熱內冷」現象;過去經濟增加一個百分點惠及民生的效應,現在需要增加三個以上百分點才能實現,等等。但最關鍵的,還是本港經濟轉型沒有明顯的突破。要使經濟復甦勢頭長期保持下去,必須加快結構調整。
本港成本高企不下,侵蝕整體競爭力。這不僅導致一些就業職位流向低成本地區,而且對吸引投資不利。成本過高,對兩地經濟融合與優勢互補也形成障礙。成本高企不下與通縮持續也有密切關係,通縮在某種程度上就反映了成本調整的艱難。經濟增長與持續通縮伴隨,還侵蝕了經濟的名義增長率。顯然,高成本是導致本港經濟邊緣化和孤島化趨勢的主要因素,也令香港的一些優勢和領先地位逐漸流失和拱手讓人。所以,成本調整已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一環。民間的成本調整早已在進行,政府和公營機構的成本調整也必須加快。否則,結構性財赤將對香港的評級和聯繫匯率制度造成負面影響,對中長期經濟發展造成窒礙。
實現中長期增長的另外一個深層隱憂,是本港社會過於政治化,凝聚力不足。政府振興經濟和改善民生的施政,往往受到政治化干擾。立法會充斥無休無止的糾纏與攻訐,常常掩蓋和轉移了政府振興經濟的目標。許多小題大作的政治風波,議員們唇槍舌劍、津津樂道,但關乎經濟民生的課題,則乏人問津、束之高閣。例如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如何落實與充實、香港貨櫃碼頭地位如何面對來自臨近地區的挑戰、美國對中國紡織品施加臨時配額限制對香港有什麼影響等,這些攸關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立法會沒有引起重視,也沒有要求當局採取相關措施。社會精力往往分散和消耗在政治議題上,缺乏足夠凝聚力搞好經濟。
經濟的強勁復甦固然令人鼓舞,而如何使經濟反彈趨勢長期保持下去,更加值得社會各界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