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03] 「泛藍軍」競選綱領難產
程畢凡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11月初,陳水扁借赴巴拿馬參加國慶慶典之機,在美國大搞「過境外交」。由於布什政府給予他某些破了慣例的待遇,而國務卿鮑威爾又在巴拿馬慶宴上,兩度與他「偶遇」握手寒暄,於是民進黨趁機大肆宣揚美國偏愛主張台獨的民進黨,是在暗助陳水扁連任。在這關口上,台《中國時報》所作的一項民調,顯示陳(水扁)呂(秀蓮)配的支持度由28%增至35%;連(戰)宋(楚瑜)配則由41%下降為34%。前者首次轉變劣勢,領先後者一個百分點,從而引起台灣一場不大不小的政治地震。當然,客觀而論,這只是「過境外交」的暫時效應,尚不足斷言陳水扁已勝券在握。但是,一年來多種民調表明,連宋的支持率呈下降趨勢確是事實。因此,「泛藍軍」有了緊迫的危機感。
國民黨的兩種意見
目前在至關重要的有關競選綱領問題上,國民黨內出現了值得注意的兩種意見。一是來自所謂本土派的,主張徹底改變選戰策略,「拋開『中國』兩個字的包袱,爭取南部本土選民的支持。」為此,可以將中國國民黨改稱「國家民主黨」或「台灣國民黨」。而另一種主張是,應堅持國統綱領「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憲法下的一個不可分割的中國」。筆者認為,前一種意見完全不可取,因為它等於向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看齊,成為民進黨的尾巴。這一「策略」明顯是在作秀,非但不能吸引中間選民反而會疏遠部分「泛藍軍」的支持者。後一種主張雖對護住泛藍基本盤有些作用,但對本土意識趨強的中間選民恐怕將失去吸引力。持這一主張者,批評連戰最近提出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看法,等於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平心而論,這種批評有失公允。因為按照「中華民國」的現行「憲法」,「中華民國」的主權是涵蓋全中國的並非僅限於台灣。其實,連戰的這一提法,不過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另一種表述方式,但可能較能適應目前台灣政治生態的變化。
國親對陳水扁的將軍
從台灣選情來看,「泛綠軍」內部相對較為一致,競選主軸也早已定調,這就是「一邊一國」、公投、催生新憲。其口號簡練明確,而且利用執政優勢不斷出招。在全局上,「泛藍軍」仍處於被動地位。馬英九對此有一個解釋,他說,國親兩黨至今尚未明確提出競選的基本主張是因為擔心本身的政見「被對方抄襲」,因此不希望太早宣布。政綱的宣布時機,當然也是一種策略運用。但是,關於擔心被對方抄襲的考慮,卻很值得探討。因為一般而論,倘若己方的基本主張很容易被對手抄襲,這就說明這種主張很可能沒有體現出本身競選綱領的獨特性。所謂獨特性有兩種含義:首先,它是針對對方的錯誤與弱點的;第二,因此也是對方難以抄襲模仿的,因為照抄無異於自我否定。舉例說,民進黨實行漸進式「台獨」路線,分裂的調門越唱越高,實際上正一步步將台灣推向戰爭,國親可突出謀求兩岸和平相處維持現狀的主張;民進黨和台聯挑動族群矛盾破壞島內安定,而國親可著力順應多數選民求安定和族群和諧的願望;民進黨的最大弱點,是一味搞意識形態鬥爭,不把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台灣經濟下滑民生問題叢生,民進黨難辭其咎,國親提出把建設與繁榮作為主要奮鬥目標,就是對陳水扁最有力的將軍。
國親如何有攻有守
人們習慣地把競選稱之為「選戰」,因為競選的確像是一場戰爭。而戰爭是有攻有守的,如何把「矛」與「盾」相結合,則是一門政治藝術。在這方面,應該說民進黨比國親兩黨更富有經驗與手段。但從國親近年的動作來看,他們似乎也學到一點東西,有些進步。例如,「公投」問題,國親開始是反對的,後經倒戈的原負責民進黨文宣工作的立委陳文茜的點撥,連戰轉而接受公投,但提出一些合理的規範,從而化被動為主動。此外,如同前述,在一中原則問題上,連戰也作了不失原則的策略性修改,提出「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說明。這些都是「盾」的運用。在今後剩餘的四個月內,陳水扁肯定還會頻頻出招。這就要看國親兩黨在與其過手中如何見招拆招了。有了「盾」,國親才能放手磨尖自己的「矛」,穩準狠地發動攻勢。據馬英九透露,國親的競選主軸將集中在經濟、就業和教育等民生議題上。這是一般選民,尤其是掌握關鍵的四分之一以上選票的中間選民最關心的問題。而這又恰恰是民進黨的軟肋。國親若能把選民的關心焦點引導到這上頭來,「二次政黨輪替」才有希望。
目前當務之急,國親先得整合統一內部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