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2月2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2-23] 文匯社評:通縮雙刃 趨利避害

 十一月通縮比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二點四,較十月大幅收窄零點三個百分點。通縮緩解的原因,是近月本地消費開支回升及個人遊振興旅遊業,令部分本地零售商減少價格折扣或略為調高售價。此外,美元轉弱導致進口價格上升,亦令通縮進一步收窄。

 本港通縮持續已逾五年,這是本港在聯繫匯率機制和高成本條件下,別無選擇的一種結構性調整。通縮對香港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造成資產縮水效應,令樓價大跌、失業高企、經濟衰退、民生困頓,其所帶來的痛苦,各行各業和市民大眾均有切膚之痛。另一方面,通縮也令本港過高的成本下調,以痛苦的方式完成了部分結構調整任務,有助提高香港競爭力。

 對本港通縮的預測不宜過份樂觀,因為有三個因素不容忽視:一是全球都面臨通縮壓力,香港又毗鄰成本更低的內地。隨著CEPA使兩地經濟更緊密地融合,香港的物價可能在要素價格趨向均衡的情況下,會持續向內地水平靠攏,所以通縮仍可能較長時間困擾香港。二是由於政府、公營機構的成本調整十分艱難,仍然會對通縮和財赤都形成壓力。同時,本港將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失業,工資難以上升,也會令部分市民的消費力繼續萎縮。三是樓價下跌是本港通縮重要組成部分,約佔通縮成因三成以上。目前樓股雙旺所形成的財富效應,有可能進一步消除通縮,但本港經濟的諸多問題和矛盾並沒有因此解決,結構調整仍然艱難且道路漫長。

 通縮既有負面的作用,也有正面的影響。我們不應片面地否定通縮,也不需要盲目地追求通脹;而應該以趨利避害的態度,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只有當經濟轉型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時候,香港的通縮問題才可能真正得到解決。

 首先,通縮緩解為香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重塑經濟活力提供了有利時機。政府應加快發掘個人遊潛力,滿足來港內地居民醫療、教育、投資、文化、娛樂等龐大要求;並充分利用零關稅政策優惠,吸引更多投資振興本港製造業,從多方面創造條件分享內地經濟成長帶來的好處,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

 其次,本港今年預測百分之三點二的經濟增長中,大部分是來自淨出口的貢獻,內部需求全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只有零點四四個百分點。在通縮暫時緩解情況下,政府仍應進一步穩定樓市,改善營商環境,採取措施推動市場提供更多工作職位,將經濟增長的動力從單靠外部需求,變為內需外需雙翼齊飛。

 再次,由於香港經濟結構調整遠未完成,特別是政府和公營機構成本過高對通縮和財赤形成壓力,所以不能因為通縮暫時緩解,而放棄節流和滅赤努力。事實上,當前的種種經濟問題都是由結構失衡衍生出來的,一旦經濟結構調整完畢,問題將迎刃而解。結構性調整結束時,香港應能更全面地從內地經濟增長中得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