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新聞專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2-27] 蜀人「老祖宗」現真容

放大圖片

本報駐西南記者 李和平

 四川省茂縣營盤山史前人類遺址的重大發現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日前,營盤山遺址聯合考古隊專門邀請了省內考古、歷史及民族學共十餘位權威專家專程對營盤山遺址進行了全面論證,得出的結論讓人震驚:從文化意義上講,遺址發現的「人殉」就是成都人的「老祖宗」!

 為保護這一四川目前發現的最古老、最完整的人類骸骨,考古專家將對「人殉」骨架進行加固和防腐處理,並請有「中國神探」之稱的刑事相貌學權威趙成文教授對骨骸進行完全復原,以期確定「人殉」的人種和生活的準確年代。

6天復原史前人

 於是就在本月13日下午,趙成文攜帶著數十張營盤山人殉的骸骨照片和數百個資料回到瀋陽。當天便開始了對人殉頭骨的「整形」。經過6日6夜的復原和修理,終於在19日晚10時,電腦上顯現出一個清晰的人臉,長髮,條形臉、高鼻樑,額頭小、下顎寬,雙眼距離比較近。身穿獸皮,脖子上掛著貝殼和玉佩……這是被確定為成都人的祖先、營盤山出土的人殉之一的真容!也是第一個復原的史前人。

相似度超過90%

 趙成文說,頭骨復原是老祖宗「復活」的關鍵,僅讓臉上的骨頭長齊全,頂多也只能落得個「五官端正」。要讓相貌最大接近生前的樣子,還要用先進儀器矯正骨骼的位置,使頭骨符合解剖學原理。頭骨復原後,成都老祖宗的相貌便初現輪廓了。趙成文告訴記者:「總的來說,營盤山人殉和現代人的相貌還是很相像的。」

 從成都老祖宗頭骨的癒合情況和牙齒的磨損度來看,他遇害時應該在35歲左右,又根據骨骼的長度推算,人殉身高在180厘米左右,可算是個「高個子」了。趙教授認為,這個成都老祖宗相貌復原的相似度在90%以上。

屬古羌族分支

 另外,考古專家們又根據出土的大量文物和史料分析認為,營盤山出土的彩陶與我國著名的史前文化--馬家窯文化屬於同一類型,而馬家窯文化遠在千里之外的甘肅、青海地區。這證明,早在史前時代,古羌族的分支就不遠千里來到了茂縣、汶川岷山山系一帶,而他們的文化中心就在營盤山。他們創造了長江上游5,000年前發展程度最高的文明。他們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使用硃砂的人,也是四川最早製作陶頭像的人。同時考古專家認為,營盤山人是西南地區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共同祖先,他們創造的文化是古蜀文化的重要源頭。

營盤山遺址銜接兩大古文明

 據介紹,目前已有的考古資料表明,岷江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與古蜀文明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淵源關係。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均流行在玉器、石雕像上塗抹紅色顏料的風格,從這一風格中可以找到營盤山遺址的硃砂塗紅現象的影響。

 在營盤山遺址的灰坑中出土了一尊雕像,其造型與甘肅秦安縣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瓶較為相似,陶塑人像有甘肅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特徵,表明是受甘肅、青海地區文化傳播影響的產物。同時,考古隊又對屬於營盤山文化一部分的波西遺址進行了小規模試掘,出土了距今6千年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特色的彩陶缽、斂口缽等器物,證明了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在當時就有了文化交流。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研究一部副主任陳劍說,營盤山文化發展的趨勢展現了岷江上游新石器時代文化演進中的本土化歷程,它是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相互交流融合的產物,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佔據較為獨特的重要地位。

資料:何為「人殉」

 人殉,就是用人殉葬。殉葬本是一種古老的風俗。古代人們思想迷信,認為人死後還會同生前一樣生活,因而在人死後,將其生前用過的物品隨葬。原始社會人們只是把工具、武器、日用品等和死者埋在一起。到了奴隸社會,奴隸主死後,不但用自己的妻妾、親信等陪葬,更多的是將大量奴隸殺死或活埋來殉葬。讓他們在「陰間」繼續供主人役使。人殉的風氣,在商代達到了頂峰。(摘自互聯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