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5月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園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5-06] 京劇掌故:景和堂和余紫雲

放大圖片

清人繪製的有關京劇人物《同光十三絕》中的余紫雲(左五)

翁思再

 當年一個出名的私寓叫景和堂,地處今天北京李鐵拐斜街路南,名叫景和堂。這是一處豪華大花園,內有芳徑綠草、樓閣亭台,故又名蕉園別墅,後來成為荀慧生的宅院。景和堂堂主梅巧玲,是梅蘭芳的祖父,也是當今旦行的一位還祧之祖,在早年四大徽班中任四喜班班主,列於「同光十三絕」。

守身自重

 景和堂科班學生以「雲」字排名,如余紫雲(余三勝之子、余叔岩之父)、陳嘯雲(陳秀華之父,程硯秋之師)、朱靄雲(字霞芬之父)以及劉倩雲、孫馥雲、王佩雲、周綺雲等十幾位,可謂新星雲集,人才濟濟。這一班美貌男少年經常在四喜班演出的劇場裡上夜戲,平時衣著入時,走在街上,非常引人注目。人們當然也稱他們為「相公」,但一般近不了身。最多是應召陪酒,景和堂決不留宿。

 儘管如此,公子哥兒們依然趨之如鶩,認為同這些小藝術家交往很有趣,可以聽他們唱戲,在飯桌上任意點戲,於觥籌交錯之間,還可以一道猜拳行令,互相出題目做詩,對對聯。曾以《萬古愁曲》歌頌梅蘭芳的詩人易哭庵,如此描繪景和堂的明星余紫雲:「……守身如玉,慧眼有珠,貴人袖巨金相蠱,欲謀一握手歡,拒弗顧。貴人忸怩去,而故交冷客,招之未曾不往,且欽必盡歡雲……」可見,余紫雲很自重,有「角兒」的氣質。

吟詩擅畫

 經常來景和堂玩的,還有一些是各地來京的應試舉子,他們同高官、闊少爺不同,聽戲、喝酒之餘,還為相公們輔導文化、修改戲詞等,余紫雲生性好學,同他們相處得很好,因此文化水平提高很快,能吟詩作對,擅水墨丹青。梅巧玲對這位氣質非凡的徒弟,更是加倍喜愛和器重,教戲時工夫花得最大。此外,梅巧玲還向余紫雲傳授了別的本事。原來梅巧玲擅長鑒別古玩、字畫,余紫雲在景和堂受其熏陶,對此也感起興趣來。梅巧玲見其能入門,便傾囊授之。後來余紫雲果然也精於此道,晚年還開了古玩店。

 光緒8年,即1882年,梅巧玲逝世時,余紫雲才28歲,便接掌了四喜班,當時看過余紫雲戲的人,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娉娉裊裊,錦瑟身材。當其疊湘裙、曳羅袖,橫波乜視,窄步輕移,飄飄然如紅蕖之出淥水。嫻絲竹,尤擅琵琶。其演《四絃歌》也,翠銷紅泣,韻自情來,正不徒江上餘音,青衫淚濕矣……」余紫雲的青衣戲私淑胡喜祿,響遏行雲,瀏亮頓挫,彷彿公孫之舞劍器。其唱工以典雅取勝,非但唱得好聽,而且善於以情馭聲。他的花旦做工戲則以流利活潑見長,早期的旦角行當中,青衣和花旦壁壘分明,相互不串戲。

旦行表演奠基人

 余紫雲學習梅巧玲的做法,將兩者的技巧糅在一起。在扮演《宇宙鋒》的趙艷容和《梅龍鎮》的李鳳姐時,他綜合青衣、花旦的演法,這就使「花衫」新行當露出了端倪。他在二本《虹霓關》裡以青衣唱唸的方法演丫環,卻用了花旦的扮相,穿襖子、裙子、坎肩,並且踩蹺,採用花旦的形體動作。余紫雲的蹺功是一絕,在「獻盤」一場中,他托盤以小碎步疾走圓場,蹺步走得密而勻,而上身不搖不晃,如楊柳迎風,婀娜多姿,很受觀眾歡迎。每當余紫雲演這齣戲時,同行聞訊爭相前來觀摩,還紛紛在自己的演出中倣傚。這種花衫的演法,後來通過余紫雲的弟子王瑤卿,得到了發揚。

 在余紫雲之前,有幾十年的時間,大青衣不唱閨門旦的戲,把這路戲全部推給花旦去演。余紫雲不但兼演閨門旦,而且細膩,頓使青衣的戲路打開了許多,加上他特別擅長唱工,嗓音嘹亮動聽,因此也開了青衣,即正旦風糜於世的先河。後來由於王瑤卿、梅蘭芳的繼承,使青衣在旦行中的主流地位得到鞏固。因此,余紫雲也被認為是確立後世旦行表演風貌的一位奠基者。惜乎,今人一般只知王瑤卿和梅蘭芳,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先驅者余紫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