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26] 愛母之情 源自基因放大圖片
德國總理施羅德是出了名的孝子。圖為施羅德的六十大壽宴會上,與母親合照。
念 持
意大利科研人員發現,人體內有一個基因負責控制母子之間的感應聯繫,引伸出一個人若然欠缺了這個名為「母系感應受體」(Opioid receptor)的基因,將會導致他變得孤獨和出現其他行為失調症狀的新概念。
以小老鼠作試驗
科研人員曾以小老鼠作為實驗對象,結果得出,小老鼠在被抽除「母系感應受體」前後對鼠媽媽的感情連繫,存著截然不同的差異。
剛於周五出版的《科學》雜誌,刊登了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上述研究結果。科研人員從新出生的小鼠中抽取出其「母系感應受體」,試圖找出這個基因存在與否,對小鼠與母親的關係所產生的影響。
欠缺基因 對母冷漠
在正常情況下,當一隻新生小鼠被移離鼠媽媽後,牠會首先感到非常沮喪,然後大聲痛哭,反應相等於一名嬰兒被抱離母親後一樣。
不過,科研人員一旦從小鼠體內抽取出「母系感應受體」後,小鼠對母親不在身邊的反應便截然不同。當這隻小鼠與母親分離後,牠表現出完全不在乎的反應。正當周圍其他新生小鼠因母親不在身旁而大哭時,欠缺了「母系感應受體」基因的小鼠保持情緒平靜,甚至能夠安然入睡。一般小鼠會對母親的體味產生一種親切感覺,唯獨欠缺「母系感應受體」基因的小鼠不會偏愛母親的特殊體味。
欠缺「母系感應受體」基因的小鼠除了對母親作出冷漠反應外,其他的行為卻與正常小鼠沒有分別。
為醫治孤僻找到途徑
以此類推,意大利科研人員得出「母系感應受體」基因,對維繫嬰兒與母親之間的親密關係擔當一個舉足輕重角色。這個受體附有的功能,正如一個人對麻醉性化學物質(好像嗎啡、海洛英)產生的反應相同。
美國鮑林格林大學神經系統科學家潘克塞指出,麻醉性質類別活動極度影響一個人對社群的感應,尤其是非常細小和無助的動物。
根據這個利用老鼠進行的實驗得出的結果,科研人員假設一個人變得孤獨或對社會群體毫無感覺,可能與他的「母系感應受體」基因出現問題有直接關係,導致他好像變成絕緣體一樣。
若從這個角度作為出發點,醫學界在治療孤僻或自我中心的兒童時,可能需要從他的「母系感應受體」基因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