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7月9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7-09] 百家廊:芬蘭怪傑郭利斯馬基

放大圖片

《扑頭前失魂後》英文海報。

葉七城

 編者按:每年四月,是香港國際電影節最熱鬧的時候,今年的第廿八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卻有點不一樣,即使電影節早已閉幕,然而由電影節策劃的放映節目仍在繼續,而且將由七月橫跨至下年三月,作為前後兩屆電影節的橋樑。今年七月,由電影節策劃的這個專題放映,便是芬蘭著名導演雅基.郭利斯馬基的回顧展,選映作品包括他勇奪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及最佳女主角獎的《扑頭前失魂後》(A Man Without A Past)。本文作者對這位導演的電影藝術特色作了較詳細的闡釋。

 芬蘭著名導演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aki)常被本地評論冠以「怪傑」稱號。郭利斯馬基的「怪」,在於他的電影處處流露黑色的荒誕幽默,戲中人物造型特別,拍攝手法簡約,從不長篇大論,沒有冗長對白,兼且每齣作品不會長過九十分鐘,充份表現短小精悍、簡單就是美的道理。

 郭利斯馬基生於一九五七年,早期與哥哥合作,擔任電影的編劇及演員,直至一九八三年執導了第一部長片《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開展了他的電影事業,並在一九八七年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郭利斯馬基在八十年代拍了多齣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彩作品,例如《天堂孤影》(Shadows in Paradise)及《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等,踏入九十年代開始減產。

反映工人階級生活

 郭利斯馬基的電影大可分為三大類,一為改編名著,如《罪與罰》,便是改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同名小說,不過將故事搬到八十年代的芬蘭;另一類多不尋常的歷險類型,風格近似公路電影,如《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中,一隊芬蘭的二流樂隊,往美國尋求機會,全因朋友告知美國是最能容納垃圾的地方!

 《法蘭兄弟》中的十七個名字均叫法蘭的人,尋找一個傳聞充滿自由氣息的小鎮,沿途見盡赫爾辛基的陰暗面;第三類是關於芬蘭工人階級生活的電影,像早期有《藍領三部曲》,包括《天堂孤影》、《昇空號》及《火柴廠女工》,呈現了都是工人階級的艱苦,但在困境中有閃爍著希望,像《天堂孤影》中垃圾佬與超級市場女工的戀愛故事。小人物有自得其樂的方法。

奪康城影展兩大獎

 近年,郭利斯馬基開拍《芬蘭三部曲》,以芬蘭的社會問題發展成戲劇故事,至今完成了兩部作品:《流雲》(Drifting Clouds,一九九六年)是失業後打工仔聯手創業的故事。電車司機遭解僱後,與妻子孤注一擲,將積蓄全投資開餐廳,並且找來各路懷才不遇、生活潦倒的高手相助,情況有如《少林足球》中周星馳招募師兄弟的情節,最後排除萬難餐廳開業,但生意不佳,死守一段時間面臨結業,最後忽然順景,客似雲來。郭利斯馬基本身亦是餐廳老闆,借創業故事砥礪人心。

 近作《扑頭前失魂後》(The Man Without A Past,二○○二年)是三部曲之二,關於街頭露宿者的故事。主人翁是個南下找工作的燒焊工人,一天帶著行李在公園小睡時,竟然遇上了具香港特色的「扑頭黨」,被搶去所有財物及打傷頭部,從此忘掉身份,記不起「我是誰」,幸得住在破爛貨櫃箱的看更照顧及收留,展開了野外露宿的生活。郭利斯馬基又是一貫天無絕人之路,主角在窮途中遇上救世軍職員,譜出一段戀曲,及後又忽然順景,找到自己的真正身份,但他了解一切後,最後仍選擇重回那些棄置的舊貨櫃群中。

 《扑頭前失魂後》贏得了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及最佳女主角獎,是郭利斯馬基創作生涯的另一高峰。

風格簡約冷峻

 郭利斯馬基的作品備受歐洲影壇注目,原因是他冷峻簡約的風格,多年來貫徹始終。他電影中的角色,沒有太多的面部表情,場面也是靜態的,鏡頭及場面調度簡潔,點到即止,從不製造煽情高潮,甚至很多重要場口都在暗場交待。他愛採用近乎劇場式的攝影及佈光,具方向性的打燈及高反差的攝影,令每個場景均可調製成一幅美麗的硬照。

 在簡約的手法中,郭利斯馬基又不失其幽默作風,同情影片主人翁不幸遭遇同時,又會讓觀眾發出會心微笑。

「御用」木訥演員

 在連續二十多年的創作,郭利斯馬基有一對合作無間的男女演員,經常出現在他的電影,女的名叫姬蒂.奧迪倫(Kati Outinen),被外國影評人譽為樸克臉的嘉寶(Poker face Garbo)。從一九八六年的《天堂孤影》開始合作,到二○○二年獲康城影后的《扑頭前失魂後》,從少女演到中年,她的演出都是一貫木訥,木無表情,對白不多,完全配合導演的抽離風格,是郭利斯馬基的「御用」演員。

 另一男演員是馬迪.比朗巴(Matti Pellonpaa),與導演份屬老友,也是從《天堂孤影》開始合作。此君外形奇特,有一張很長的臉,演一些小人物尤其出色,代表作有《波希米亞人生》中充滿理想,生活潦倒但仍無窮風流的藝術家;以及梳了古怪髮型的《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中的樂隊領班,駕著二手的長長房車(是片中詹•渣木孫客串演出的經紀賣給他的),帶領樂隊勇闖美國,途中遇上千奇百怪的惹笑事情,《列》是郭利斯馬基的電影中最瘋狂搞笑的一部。

 比朗巴和奧迪倫兩位演員十分匹配,像是注定為郭利斯馬基的荒誕風格而誕生的演員。

回顧十六部作品

 郭利斯馬基的電影,黑白與彩色各佔差不多一半。他曾經說過,比較愛拍感覺較個人化的黑白片,而彩色則用於較「商業」的片子上。一九九八年的《大頭蝦與小瑪花》(Juha)更反璞歸真,用了默片的拍攝手法,盡去多餘對白(一向對白已經不多),只用音效及懷舊的字幕卡來講故事,是他近年較前衛的嘗試。

 這位芬蘭怪傑的電影甚少在香港公映,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於本月舉辦的郭利斯馬基回顧展,選映了他十六部由一九八三年至二○○二年的作品,網羅了他所有重要之作,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不容錯過。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