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7月1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7-16] 要為問責制設置後備人才庫

陳財喜 中西區區議員

 一紙立法會「沙士」調查委員會報告,頓時掀起了問責風波,衛生福利局局長楊永強和醫管局主席梁智鴻應聲下台。而社會上亦由此引發爭議,究竟政治問責與專業問責應如何分際、無錯需否受責、犯錯是否必須「人頭落地」,以致問責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施政質素還是尋找代罪羔羊?

 同樣一宗「沙士」事件,政府於去年十月提交專家委員會報告,而醫管局隨後亦發表檢討委員會報告,雖然也曾引起一些爭議非議,但總的來說是波瀾不驚,不了了之。然而,立法會的報告卻令致風雲變色,關鍵點並不在於報告內容的辛辣程度,而在於公眾參與、社會輿論所發揮的推波助瀾作用。苦主家屬在電台上的一句「厚顏無恥」,即時將事情推演致一個不能善休善罷的地步,負責官員辭職已成為唯一的選擇。

政治問責是雙刃劍

 政治問責從來是一把雙刃劍,在國泰民安時可以破格選拔人才,提升管治質量;但在需要追究責任、平息政治風波時,問責官員便須站上刀鋒口,下台與否便需視乎該股政治風暴有多大殺傷力。平情而論,「沙士」事件源於一宗超越當時知識經驗的醫療事故,一時間處理不善,本應屬情理之內;而政府、醫管局和一眾醫護人員前仆後繼的專業、拚搏、奉獻精神,令禍患減致最輕,亦功在社會。然而,事件繼後的失控發展,並令致社會恐慌、經濟衰退,則早已超越醫療範疇而轉化為一股政治龍捲風,只有政治手段才能處理善後。這是政治的悲哀,也是政治的現實,更是現時世界各國政府平息政治風暴的必然手法。政海宦濤本是兇險重重,上落浮沉亦是尋常事情,只可惜,在香港過往的政制保護下,鮮有高官因失職而需承擔責任,政治責任更不知從何說起,才致有今天的重大震撼。

 當然,現實歸現實,我們所追求的並不是要建設一座殘酷的政治森林,也不是要追殺那些誤闖森林的小白兔,而是希望社會和諧、理性、進步。所以,我們在無奈地目睹再有一位局長被政治風暴湮沒,曾被讚揚的醫管局被迫「大換血」之時,確實需要反思現行的問責安排,以及因應之道。

培養第二梯隊

 時代的巨輪是永遠向前的,政治問責制雖然起步不順,但也不能倒退回到昔日的高官可安心等退休的「穩定」局面。當前要務,是要盡快充實治港班子,培養第二梯隊。一方面,可以發掘培養更多未來的治港人才;另一方面又可擴大政府的支持力量,使問責高官以至政府不致於經常單打獨鬥的困局;更重要的是,一旦需要人手調動時,亦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事實上,我們只要細心一數,現時的三司十一局中,有多少個問責官員是由公務員體制外招聘回來的,而過去兩位離職的司局長,在離任後的連串調職安排,又有否非公務員的影子,便可清楚了解到盡速充實治港班子的重要性;否則,在得到新手增援之下,只是將一個一個不擅於打政治交道的精英公務員推上火線,最終可能會是一個又一個地折損,甚至「死一個、少一個」。果如是,將會是香港承擔不起的沉重損失,香港亦難有永續的發展。

 一直以來,不少人認為香港只有商界人才,而缺乏政治人才,其實,他們似乎忽略了一個存在了二十年的人才庫,就是經過選舉洗禮或在地區上卓有貢獻的地方議員。他們的政治經驗可能未足以擔承重任,但實力潛質,以及服務社會的意願則絕不容懷疑,所欠的只是歷練的機會。政府一再強調要發展地方行政,強化地方諮詢和參與地區建設的功能,與其閒置這批為數多逾五百人的社會實幹分子,倒不如採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將其視作人才培訓基地,培養更多真心為港的治港人才。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