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20] 外需帶動 個別行業得益放大圖片
周大福是自由行客的熱門購物地。(張偉民 攝)
【本報訊】(記者 李鴻彥)美國經濟近半年強勁復甦,但新增職位卻遠低於預期。香港亦出現同樣情況,經濟增長與失業率的下降比率遠遠不成正比。經濟學者一直提出的「失業性復甦」成為歐洲、亞洲甚至是香港面對的同樣問題。不過,由於今次香港經濟的復甦是由外需帶動,情況會比過去由外貿帶動好一點,但失業問題的改善將只集中在某些行業。
蘇偉文:應重投資高等教育
中文大學財務學系副教授蘇偉文表示,旅遊業的興旺無助改善「失業性復甦」帶來的問題,旅遊業只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5%至6%,加上聘請的勞工屬低收入人士,因此無助改善貧富懸殊問題。他表示,政府不應著眼於短期發展而投放大量資金予再培圳之上,應重點投資於高等教育上,以免下一代重蹈這一代的覆轍。
梁兆基:年底失業降至6.5%
匯豐銀行首席經濟師梁兆基對本報記者表示:2003年以前香港的確出現失業性復甦,當時由外貿以至相關行業帶動經濟復甦,惟這個現象在2003年香港改為由外需帶動下已有好轉。
梁兆基表示,香港目前的經濟依靠外需或與旅遊有關的行業帶動,這些行業如酒店、零售等均難以透過科技及機械代替勞力,其就業人口應隨旅客的上升而增加。他表示,預期香港持續拓展旅遊及零售業,失業性復甦問題暫時未造成大威脅,年底時失業率將由目前的6.9%下降至6.5%左右。
曾淵滄:轉型後情況會改善
城大副教授曾淵滄指出,香港目前屬於經濟轉型期,結構性失業定會出現,當完成轉型,情況會改善。他指出,今次的香港轉型,源於九十年代新經濟來臨,由於冷戰結束,加速全球一體化,加上資訊科技迅速發展,令工業所需的人力大減,致出現今天的情況。
他說,其實部分先進國家亦面對此問題,包括外判令個別行業就業人數過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