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8月2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園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8-25] 人物紀事:洛陽紙貴

袁 進

 與今天相比,張恨水寫作的時代報刊業、出版業還不太發達,就在那個時代,張恨水就已經是「三多」作家。首先是數量多,張恨水一生寫了近三千萬字,其中近兩千萬字是小說。其次是發行多,他的作品屢有再版,其中《啼笑因緣》就至少印了26版,還不算當時的盜版。第三是同時創作的小說數量多,張恨水在鼎盛時期,常年同時創作六、七部小說,超過了民國初年以同時寫作五、六部小說而知名的李涵秋。這「三多」在當時都創造了中國小說史上的紀錄。

排隊買報為看連載小說

 張恨水的作品在當時受到廣泛的歡迎。二十年代,北京主要報紙幾乎都連載張恨水的小說,張恨水在《世界晚報》發表《春明外史》時,就有一些讀者下午到報社門口排隊,等著當日晚報出版,可以早一點看到《春明外史》。當時全國影響最大的報紙是上海的《申報》和《新聞報》,不僅是行銷最廣,而且影響極大,這兩家報紙在三十年代一直連載張恨水的小說,直到上海「孤島」淪陷,這兩家報紙被日本人接管,張恨水不肯再提供作品。張恨水小說在這兩家報紙連載時,商人登廣告會提出,要登在張恨水小說附近,以便閱讀的人更多一些。

 抗戰時期,重慶《新民報》連載張恨水的作品,成都《新民報》也要連載,當時張恨水住在重慶,重慶和成都之間還沒有通火車,山路崎嶇,報紙又是連載,必須及時讓讀者讀到;儘管長途電話費很貴,重慶《新民報》仍然每天打長途電話,將張恨水準備在當天連載的小說在電話中讀一遍,由成都《新民報》記下,當日發表。在當時這樣發表作品的恐怕只有張恨水。

《水滸新傳》感染陳寅恪

 據荊有麟等人回憶,魯迅的母親不喜歡看魯迅的小說,卻喜歡看張恨水的小說。魯迅到上海後,曾經多次購買張恨水的小說,寄給母親。如1934年5月16日給母親的信裡說:「三日前曾買《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張恨水所作,分二包,由世界書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過,不知內容如何也。」從信上的話推測,是魯迅的母親要魯迅買張恨水的小說。老舍在張恨水五十壽辰時寫文章祝賀,說張恨水是中國唯一的婦孺皆知的老作家。陳寅恪在抗戰時期已經雙目失明,在昆明西南聯大時住在醫院裡,請吳宓到圖書館裡幫他借張恨水的小說,由他的太太念給他聽,這在吳宓的日記裡都有記載。

 抗戰勝利,陳寅恪正好聽完張恨水的《水滸新傳》,感慨良多,情不自禁,賦詩一首:

 誰諦宣和海上盟,燕雲得失涕縱橫。花門久已留胡馬,柳塞翻教拔漢旌。

 妖亂豫么同有罪,戰和飛檜兩無成。夢華一錄難重讀,莫遣遺民說汴京。

 這也顯示出張恨水小說的感染力,它不僅能夠打動文化水平較低的讀者,而且能夠感染文化水平較高的讀者,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賞。這在中國小說史上也是較為罕見的。

擁有長久藝術生命

 一般說來,通俗小說家的藝術生命都是短暫的,縱然紅極一時,往往不待死後,作品便已無人問津。只有如法國大仲馬等不多幾位作家,才得以享受死後的聲譽(大仲馬前幾年進入了法國的先賢祠,受到法國人的景仰)。他們通常都具有研究價值。張恨水就是這樣的作家。他的作品問世已有七八十年,至今仍在重版,仍然暢銷,並且被改編為影視作品。這證明了張恨水作品的藝術生命力。

 近現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矛盾是中西、新舊、雅俗的矛盾,它們組成了時代潮流的漩渦,張恨水恰好處在漩渦的中心,他借助各種力量完善自己,同時也適應這不斷旋轉的世界。這也許就是他能夠為社會各方接受的秘密,也是我們今天希望從中發掘更多文化內涵的原因。(張恨水系列故事之五)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