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9月2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熱點追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9-23] 內地專家:短期內不宜加息

放大圖片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李雪穎22日電】隨著美聯儲局宣佈加息,內地是否加息的討論更趨熱絡。北京經濟專家認為,美國加息對中國貨幣決策當局有一定壓力,但是否加息仍主要取決於內地經濟運行狀況。其中不少專家表示,為防止經濟「硬著陸」,宏觀調控短期內不宜再出台任何緊縮性的措施,暫時不宜加息。

 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主任徐宏源認為,經濟運行的最新情況表明,在總體趨勢向好的大背景下,未來宏觀調控的重點是要防止進一步的緊縮過度,要防止明年上半年可能出現「硬著陸」。因此,宏觀調控短期內不宜再出台任何緊縮性的措施。

CIP將穩定下降

 徐宏源說,如果第四季度加息,會加大2005年上半年「硬著陸」的風險。因為利率調整應該走在物價的前面,而不是走在物價的後面,是否加息應該看未來通貨膨脹率的運行趨勢。目前來看,通貨膨脹在減速:生產資料價格指數漲幅從5月份開始逐步回落;CIP(居民消費物價指數)漲幅隨著秋糧豐收,也將穩定下降。可以肯定第三季度將達到年內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的高點,第四季度就會出現回落。

 徐宏源還表示,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是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加息無助於結構性問題解決。

 在利率不是市場定價的情況下,由於利率缺乏應有的彈性,很難說加息就是市場化的調控手段。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加快利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允許存款利率上浮0-50%,引導資源向優勢銀行集中,以優化資源配置。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市場與價格研究室主任王學慶亦認為,雖然物價走勢說明,宏觀調控面臨艱難選擇,但是,12月物價仍有可能回落,預計明年初CIP在1%-2%左右,通貨膨脹壓力並不很大,此時加息未必對宏觀調控有所裨益。

官民利率差擴大

 但也有經濟學家認為內地應該加息,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表示,中國存在利率上調壓力,8月份CPI上漲5.3%,投資熱也有一定重新抬頭,內地官定利率和民間自由利率差亦有所擴大。此外,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內地也已經進入了利率上升週期。

 王松奇認為,目前遲遲未加息,主要是貨幣決策當局對於加息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有所顧慮。

香港學者:不能僅看美國息口

 【本報訊】(記者 周紹基)美國今年第三次加息,令聯邦基金利率重上1.75%水平,由於人民幣與美元掛鉤,市場隨即有意見認為,人民幣應趁機會跟隨美元加息,一方面可紓緩外界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亦可壓抑內地的高通脹。有學者認為,雖然令中國加息的空間有所擴闊,但內地應全盤考慮宏觀經濟環境才作決定,在現時種種因素羈絆下,內地息口還是「加不得」。

 星展銀行財資市場高級經濟師梁兆基表示,中國現階段不能加息有很多的原因,首要是為免一旦加息,會吸引資金流入,令人民幣升值,而人民幣升值將影響中國出口的競爭力。

加息影響銀行重組

 其次,是目前內地的銀行改革正在緊要階段,加息對國有銀行的資產重組有很大影響。此外,現時內地希望以行政手段去壓抑由國企導致的經濟過熱;若以息口去壓抑經濟,連民企都會受影響,屆時就會出現「急剎車」的情況。

 中大財務系教授郎咸平指出,今年農產品豐收及宏調措施下,8月份的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去年同期上漲5.3%,漲幅與7月份持平;另外,1至8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186億元,同比增長30.3%,增幅已比一至七月回落0.7個百分點,反映內地的通脹已見頂。

避免打擊中小企業

 郎咸平分析稱,目前中國的金融市場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並存,政府全面性的宏觀調控理論上雖然可以抑制通貨膨脹的苗頭,但另一方面卻使得中小企業通貨緊縮現象更進一步惡化。再加上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值得懷疑,中央政府根本沒有能力隨心所欲地控制金融參數。因此,上上之策是維持穩定的金融政策,以免打擊中小企業,並輔以行政命令直接干預過熱的行業。

 此外,中國目前已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石油最大的需求國,故此,有分析師認為,影響未來內地加息與否,反而是看國際油價的走勢,而不是美國的息口。

樊綱:是否加息 政治決定

 【本報訊】(記者 卓建安、韓嘉恩)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表示,考慮到美國已經數次加息、國際外匯市場比較平靜以及中國本身的通脹因素,現時中國加息的條件較過去成熟,但是否加息是一個政治決定,他不肯預測中國會否加息。

 樊綱昨日在港出席一個午餐會後表示,過去中國對是否加息的重要考慮是擔心一旦人民幣加息會引起大量熱錢流入,推高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而現在美國已經多次加息,國際外匯市場也比較平靜,同時中國通脹現時已經達到5%至6%,如何解決價格扭曲和實際負利率問題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但樊綱不肯預測中國會否加息,他說,是否加息是一個政治決定,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問題,包括產業的發展、各種利益集團的利益等。

加大人民幣浮動有風險

 在被問及最近市場上傳中國將加快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的問題時,樊綱指出,目前中國通脹的上升自動地解決了人民幣匯率上升壓力的問題,而考慮目前中國還在進行宏觀調控,宏觀經濟還有變數,加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範圍具有風險。不過他稱,長遠來講,中國會朝著靈活匯率制度的方向發展。

 樊綱並在昨日出席「福布斯CEO論壇」時表示,雖然在能源需求持續緊張的推動下,內地明年仍有通脹壓力,但他充滿信心地認為中央政府尚有「板斧」應對,毋須實施浮動人民幣匯率。

息口過低 資金進地下市場

 【本報訊】中國息口維持在低水平,有專家認為低利率可能會導致居民儲蓄脫離銀行體系。這批資金繞開政府所掌握的銀行渠道進入地下拆借市場,從企業的生產經營來說,緩解了部分企業的資金壓力,但從金融監管來看,卻蘊含較大的金融風險。

 據《經濟導報》報道,今年頭7個月,內地居民儲蓄存款增速連續下降,全國儲蓄存款同比少增加近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專家認為,目前儲蓄存款的增長速度是2002年4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如果這種勢頭保持下去,今年將是維繫了近10年高速增長的居民儲蓄的拐點。而導致儲蓄連續下滑的原因,就是利率過低。

儲蓄實際利率負3.72%

 文章指出,自去年10月開始,內地居民一年期儲蓄存款的實際利率已經是負數,而今年8月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幅為5.3%,而現時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僅為1.98%,稅後實際為1.58%,減去CPI增幅,實際存款利率為負3.72%,這使居民持有儲蓄的意願明顯下降。

 文章說,居民存款增幅連續下降,加大了金融機構的吸存壓力,特別是一些底子薄的中小銀行。由於銀行存款利息不能擅自提高,有些銀行只能以回扣、報銷等名義變相補貼儲戶。然而,居民儲蓄長期下降,將導致銀行信貸資金的自然下降,令信貸業務緊縮,影響銀行的正常經營。

取出存款放高利貸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銀根緊缺的大環境下,一些原本潛伏在地下的民間借貸活動開始活躍。去年下半年以來,民營企業特別是水泥、紡織等小型生產和流通企業的周轉缺口加大,許多民企甚至國企紛紛轉向民間借貸。由於民間借貸的利率都在10%以上,因而令不少借出方紛紛取出自己的存款,用於收益更高的放貸。據溫州銀監分局估計,目前當地的民間借貸規模已達到350億元。

 專家指出,目前內地居民約有12萬億元的銀行存款,如果都衝出籠子,介入收益率高的產業,例如房地產行業,無疑會對經濟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故此,專家認為,內地有關方面宜盡快調高存款利率。

「多錢病」難根治

 【本報訊】內地目前希望維持低息口及低人民幣匯價,以保持其出口競爭力和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但弊處在於進口價格因而「偏高」,令通脹壓力日漸增加。此外,內地低息及高增長的環境下,令市民都希望尋求高回報的投資渠道,最顯然易見的是內地居民總存款不斷下降,樓價則不斷上升,令中央最終要以宏調調控樓市。

 事實上,香港有官員早在去年就指出,內地的直接投資及外匯儲備不斷激增下,內地的「錢」只會愈來愈多,但在外匯管制下,錢不能「走出來」,這樣會令內地的物價上升、貨幣貶值。正常情況下,內地可以加息保持幣值及壓抑過熱經濟,但內地極不願看見人民幣升值影響出口,及吸引大批炒家「炒起」人民幣,所以內地的「多錢病」是很難治好的。

 雖然近年內地不斷購買美國債券,但學者指,長遠來說內地應設立渠道,有秩序將資金流出境外,QDII就是「洩洪」的工具之一,既可減低內地「錢太多」的壓力,亦能給予內地居民一個較銀行存款回報高的投資渠道。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