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人物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0-27] 曾建平 生命毅行者

放大圖片

陳海韻

 「世界上有很多挑戰,而我所面對的,不過是視力上的考驗。」曾建平所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正面接觸。

 從長沙灣地鐵站走上地面,沿著一段段黃色的盲人輔助線,穿過人來人往的屋苑,在磨沙玻璃門外站定,按上貼了凸字的門鈴,應門的是一位架著眼鏡的先生,曾建平——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會長,眼神中帶著笑意,令人忘記他襯衫上所掛著的小牌正寫著「低視能人士」。

 「雖然我們只有兩三呎的距離,但我現在看到的你,只是一團光影。」他笑言架著的眼鏡不過是「有點近視度數」,架與不架看到的東西也是一樣,「不過,好像架著順眼一點。」不錯,樂觀的人總是順眼一點。

 從4、5歲開始,曾建平就在跌跌踫踫中長大,特別是晚上與鄰家小孩一起玩耍的時候,無端的跌倒特別多,「那時候,上課總是坐在最前,晚上,就在強光下,低著頭做功課。」

 當時,曾建平的年紀還小,對疾病的嚴重性還不大明白,後來經醫生診斷,他所患的是目前還未有藥醫治的眼疾——視網膜色素變性,一種遺傳性眼疾。家人遍請中西名醫,希望能否定醫生的說法,最後,卻只能接受現實。

 「現在訓練出較好的記憶力,把電話號碼默念兩、三次就記下,就像一本電話簿,感官官能強了很多。」笑聲中,聽得出他早已適應了改變。

 隨著視力逐漸下降,外圍的光影愈變得朦朧時,他的視野,卻像一個鏡頭,慢慢的把光點聚合,成為一個焦點。

不是為了拿福利

 「可以說,我看得更多了。」從早年從事商界,看到的是「無往而不利,無利而不往」,而在今天,他「看到」的,是協會會員自強互助的信念。

 「從前,我很難想像真的有人會不計報酬地做義工,名與利對今天的人來說十分重要,但現在,我真的看到了,而且有心人為數不少。」

 一九九五年,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的成立,就是為了團結一群視障人士和有心人,從參與互助活動之中,找到自強的信念。

 「協會的目標很清楚,我們不是為了拿福利,而是要鼓勵會員,發掘自我的潛能,自強不息。」

 「除了視障人士之外,香港還有其他弱勢社群需要我們幫助,我們舉行的籌款活動,正是希望能令視障朋友走上助人互助之路。」

 「我們希望社會能了解我們,亦希望自己能貢獻社會。」

 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從成立初期的20多個會員發展到今天,已有700多個會員,由沒有固定活動地方到今天的略有規模,都說明了一點:人是最重要的資源。

後天失明是挑戰

 「沒有視力,不等如一切都完了。」他的思路依然清晰,視野依然豁達。

 「就如每個普通人都擁有十元,而我們不過是比他們少了一、兩元而已,做人不可只注視自己所失去的一、兩元,而應看到自己還擁有的八、九元,這樣就會明白其實自己還有能力做得到更多。」開心與否,在乎你用甚麼樣的心態去面對,而曾建平就是一個很看得開,很遠的人。

 「世界上有很多挑戰,而我所面對的,不過是視力上的考驗。」他所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正面接觸。

 「後天失明是一個挑戰,要學習盲人凸字,沒有奧妙,只要多付出一點努力,多一點向學之心。」

 「我沒有到訓練中心學習,只是花了一、兩星期的時間,就學會了英文凸字。」

視障後愛上野外

 曾建平的高度、體格總令人想到「體育健將」四個字,他不諱言,視力問題對他的運動有很大的影響,可是有誰會想到,正因為視障的關係,今天的曾建平不僅愛上了游泳、行山,而且更是「毅行者」的踴躍支持者?

 「我想到,即使將近失明,我也要保持自己的體質,因此,自1985年開始,每天早上5時到6時我就練習游泳,游足1000公尺。」

 毅行者的體能訓練從7月開始,用了4個多月來準備,過程中,曾建平體會到最初認為做不來的事,透過不斷的嘗試、努力,最終還是能成功做到。

 「參與毅行者,不單是體能上的問題,更是意志上的鍛煉。一百公里的路程,其中兩晚須在山上渡過,這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堅持走下去?」

閉上眼看到更多

 「家人的理解,太太的接納與鼓勵是最大的支持,姨甥與侄子侄女們都與我一起跑。」毅行者的道路,總是不畏艱辛,遇難越強。同伴的支持,就是毅行者路上最重要的支柱。

 在三十多度的炎熱下,毅行者踏著最難走的路,一不小心雙腳就會陷入其中,而視障人士所花的體力要比正常人消耗得更多,「的確很累,但當走過以後,是一臉涼快和滿足感。」

 在麥理浩徑三粒星的地帶,曾建平遇上了沿途不規則的石塊,反觀人生的道路,不也是如此嗎?不退縮,勇敢地前進,堅定了曾建平的眼神,來年,他將打算參加「行路上廣州」的活動,在大年初一至初六步行上廣州。

 看得見,是一種福氣;又或許,看不見,也是一種福氣。曾建平得到的,是另一種「視力」。閉上眼,似乎看到了更多。

視障入廚有辦法

 一般人會有這種印象,廚房對於視障人士而言,是一種高危地方,易燃惹火,但在現實生活中,原來不少視障人士是由自己一手包辦煮食的。

 曾建平推廣的「視障入廚有辦法」,就是一項青少年模擬視障烹飪比賽,由兩位學生戴上模擬視網膜色素變性(RP)和黃斑病變(MD)的眼罩負責烹調,而一位沒戴眼罩的同學指示,煮出具有創意而色香味俱全的菜式。活動推出時,竟共有50多所中學報名。

 原來烹飪比賽中,亦包含了一個隱喻,「希望透過活動,令青少年認識視障人士通過一定的訓練,在生活上可以應付自如,沒有障礙。」視障義工隊伍中的芳姐,最令曾建平印象深刻。

 「她是一位家庭主婦,最初獲悉患上視網膜病變時,在醫院當場昏了過去,醒過來後一直哭了好幾天,甚至連日躲於家中。」

 拿著一柄手杖上街,就等同向全世界宣佈個人有「視障」問題;然而,箇中的感受與滋味,卻只有當事人才能明白。

 「但當接受了我們的復康服務後,她不單能適應生活,更能獨立煮食。」

賣旗籌款 招募義工

 患有視障的芳姐,經常到學校進行分享講座,更是「聯絡及探訪小組」的成員,與十多位義工輪流進行電話聯絡,了解會員的需要和意見。一旦發現會員有情緒問題,就會馬上組織探訪活動,由中心主任、社工來協助進行。

 「因此,建立病人網絡的支持很重要,病人之間的溝通、鼓勵,建立出互助的精神,才是重新站起來的最大力量。」

 然而,作為非牟利機構,又沒有政府的恆常資助和固定收入,每年經費均須透過籌款解決。即將來臨的11月6日(星期六),協會將會舉辦一次賣旗籌款,他們現正召募義工,假如有時間、有心的話,或許我們可以透過這項活動,打開心眼。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