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01] 百家廊:「善待」政治娛樂化放大圖片
周敏聰
二○○四年是全球的選舉年,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一場角逐無疑是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大選。進入十月份以來,大選已經日趨白熱化,布什和克里已經成為全球時政新聞的關鍵字。
與往年一樣,人們習慣於使用「政治秀」或者「有錢人的鬧劇」來形容這場美國總統大選。姑且不論文字本身所帶有的輕蔑色彩,這些稱呼至少反映了美國政治思維及其運作的一個重要特徵:「政治娛樂化」。同時,這一趨勢也趁全球選舉年的東風在其他一些國家凸現,比如在印度、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選舉中,娛樂化解讀已經成為公民了解大選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大眾傳媒的引導下,「政治娛樂化」和其他政治名詞一樣,人們習慣於首先發現其平面化的缺陷和弊端,而不是思考這一現象蘊含的深刻制度背景,從而引發了從媒體新聞道德操守到意識形態諸角度對這一現象的抨擊。
「善待」政治娛樂化的目的,既不是要為這一現象叫好,或者乾脆提倡政治必須娛樂化,而是在認識現代政治運作的特點的基礎上,把這一現象作為現代政治市場的必然產物加以理性對待。
電視主導政治進程
縱觀歷史,政治娛樂化的出現是與大眾傳媒,特別是電視和網路傳媒的發展同步的。以美國為例。一九五二年大選被認為是美國政治制度和傳媒史上一個重要事件,電視首次成為美國政治進程的主導力量。電視不可取代的形象性和快捷性,使得公眾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競選活動的政治顧問策劃的廣告、紀錄片和選舉夜的特別節目。
事後證明,所有這些都深刻影響了這次大選的結果。從此以後,如何學會和媒體及其背後的公眾打交道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必須合格的首要課題之一,處理公共關係的顧問,在總統競選班子中的地位一再提高。直到今天,隨著來自不同黨派的總統候選人之間的政策差異日漸縮小,以及公眾對政治本身的日益冷漠,娛樂化因素,諸如候選人通過電視向公眾展示的服飾、表情動作甚至是寵物狗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受公眾關注。個性特徵而不是政策承諾成為很多選民們尋求心理認同的主要來源。
當然,除了上述技術手段外,政治娛樂化還要求更嚴格的制度保證和文化背景。首要的前提就是一個視政治權力為「公器」的制度,在絕對君主國家,治權和主權一體,政治被視為是君主的特權,是君主統治人民的工具。人民對政治事務的嚴肅表達尚且被壓制,更不用說多元的娛樂化解讀了。
取勝關鍵在於包裝
加之在君主國家裡,由於缺乏制度保障,國家興衰,王朝更迭往往繫於君主的個人能力,這使得君主更迭行為無論是對王朝還是對百姓都承擔了太多責任,「政治娛樂化」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更加不可能。所以儘管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針砭時弊的「童謠」,從中可以看到「娛樂化」的某些雛形,但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不能稱之為今天意義上的「政治娛樂化」。
共和體制建立以後,社會和國家分離,市民社會開始擁有獨立於政治權力以外的思維方式和運作方式。憲政通過對國家權力干預社會事務的限制,把對這些方式的保護制度化。相反,市民社會的很多特徵,比如說多元和市場化開始滲透到國家的政治生活。
在選舉活動中,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把挑選政治領導人的行為視作是在政治市場上的商品選擇行為,把政治明星和娛樂明星的界限進一步模糊。為適應這一要求,連最保守的競選顧問也開始把選舉獲勝的希望,寄託在對獲選人的商業包裝而不是提出某種嘩眾取寵的政策突破上。
以政治為目的,娛樂為手段的競選日漸成為現代政治時尚。如果說政治家們在「政治娛樂化」的過程中保持的是一種迎合心態的話,擁有一定獨立性的大眾媒體就是這一趨勢的造勢者。
在現代民治政體下,政治家選民的溝通非常重要。而獨立、發達的大眾傳媒,既通過反饋公眾資訊影響政治家決策,又通過向公眾介紹和展示政治家本人及其決策來影響選民的選擇,在現代政治運作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時,媒體本身也有其特殊利益與取向,受個人或公司的商業動機驅使,使得媒體必然「媚俗」:迎合消費文化熏陶下的大眾,並同時反過來深化這一文化對大眾的影響。
媒體的這一轉變給政治的運作和思維方式打下深深烙印,其後果就是以往充滿的是血腥和罪惡的權力更迭在媒體和民眾的互動下,變成了一種盛大的節日狂歡和派對,同時作為市民社會主體的民眾的「政治娛樂化」的直接受眾和參與者。一方面民眾的價值和審美品味存在多元性特徵,另一方面又受到以「時尚」為名的消費文化史無前例的強大影響。
政治變成商品
市場化消費滲入到他們生活和思維的每一個方面。制度化的保證也使得包括大選在內的政治選擇,對選民而言已經不再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政治本身像商品一樣具備了消費文化所要求的多元化特徵。從此,原本獨立的政治活動也開始脫去奪目的光環而被簡單地等同於一種消費行為。
當政治資源成為一種消費品,對其平面化和娛樂化就開始水到渠成。當然,正像很多觀察家所指出的,「政治娛樂化」在某種意義上是政治行為和政治新聞的異化,必然對傳統的政治和新聞道德帶來重大衝擊。這些衝擊很顯然不是完全正面的,比如政治人物和新聞界在這樣一種潮流的支配下,會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獲得受眾的承認上。而後者的訴求和愛好往往是喧嘩勝於理性,平面而缺乏深度的,這些顯然與政治決策的長期性特徵以及新聞獨立公正的原則衝突。
但同時也必須看到,只有把「政治娛樂化」的視角從簡單的抨擊,轉變到理性的背景分析上來,才能找到制約其不利影響的手段。承認現實是對一種現象展開理性分析的義務,美國總統大選如此,對國際政治領域的其他現象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