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03] 兼容並蓄 互借東風

■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

 民主派應該互借東風,進退有度地看溝通問題。能夠溝通的先作溝通,並協助未能溝通的人士創造溝通機會,而未能溝通的人士也要兼容人家可以溝通的機會,不要一下子就說某人被「統戰」過去了。這樣,才能發揮兼容的效用。

 也許大家對這個欄目的名稱感到有點奇怪:枯枝那麼乾,那麼硬,一點也不好看,為什麼還要共賞呢?

枯枝也可以逢春

 談到這個問題,那就不能不提到上一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晚上了。當時我作為《文匯報》的駐歐洲特派員,長駐英國採訪中英會談等新聞。一個初春的靜夜,天氣依舊嚴寒,我在採訪後經過寂靜的泰晤士河畔的一株禿樹之下,驟見滿月掛梢頭,明亮如白晝;此情此景,忽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雖無鴻雁,但可將心托月之感。一時間,心潮突發,寫了一首即感詩:     三春猶似歲寒時,

 冷雨瀟瀟是淚絲。

 縱有狂風逼葉落,

 精誠托月有枯枝。

 我想,樹葉雖然因為嚴冬而落盡,但那些枯枝沒有斷;如果月亮掉下來,還有這些枯枝把她托住。所以,不要看輕枯枝,它可以給人一種堅強的感覺和無形的激勵。從那一個晚上開始,我經常想到「枯枝的文化」。不少插花藝術家不是也經常化腐朽為神奇,把枯枝變成藝術品嗎?到了春暖花開的時候,枯枝不是也可以枯木逢春嗎?一切的關鍵在於——枯枝也要得到兼容,而不是看見枯枝就要把它砍掉。

 所以,我們可以欣賞枯枝,甚至培育枯枝。要達到這個效果,第一步就是要兼容枯枝。自此之後,我就經常想著兼容的問題。怎樣才能兼收並蓄,整合所有中國人的力量呢?

盡量吸納不同意見

 有一次,我和程介南在一個研討會上談到兼容的問題。程介南是我兩位妹妹的老師,雖有不同意見,但也可以兼容。當時他認為我說的兼容就是中庸,對事情沒有多大好處。我則表示兩者不同:中庸是沒有主見,唯唯諾諾,不敢碰要害問題;但兼容則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但同時可以兼容別人的一些可取的觀點。什麼才算是「可取」?那就要自己先有寬大的胸襟,盡量吸納不同的意見了。

民主派不應放過兼容機會

 用兼容的標準看香港今天的社會,可說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也是老百姓不願意看到的。即使過去有這樣那樣的磨擦,但如果今天大部分市民都想看到融和,那就應該努力創造條件了。在民主派方面,兼容的工作也做得不足,對於一些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有時很容易因為要固守立場、擔心流失選票而「企硬」,這樣就會輕輕地放過了兼容的機會。

進退有度看溝通

 舉例說,北京近期開始多搞融和的工作,雖然這還不算是全面的接觸,但畢竟開步走了。這需要一個過程,容許給予一些時間。在這個時候,民主派應該互借東風,進退有度地看問題;能夠溝通的先作溝通,並協助未能溝通的人士創造溝通機會,而未能溝通的人士也要兼容人家可以溝通的機會,不要一下子就說某人被「統戰」過去了。這樣才能發揮兼容的效用,創造凝聚中國人力量的條件。當然,中央也適宜抓住機遇,因為各方(尤其是老百姓)都是有深切期望的,如果因為個別人士而影響了整體的交流步伐,也跟兼容的原則背道而馳。幸好,目前的勢頭還是好的,氣氛還是不錯的,誰能掌握主動,誰就可以貼近民心。望各方慎之。(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