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08] 力保「第一」 才能化解危機

 在個人遊帶動下,香港經濟雖持續復甦,但轉型仍處於舉步維艱狀態。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梁兆基指出,從經濟結構來看,香港目前情況甚至比97年之前更差。我們認為,香港經濟目前雖明顯增長,但的確潛藏巨大危機。近六年通縮,只是泡沫破裂後變相的成本調整,結構調整乏善可陳。目前香港正面臨內缺投資外逢挑戰的嚴峻局面。政府和各界須以憂患意識,採取積極政策和措施,強化香港支柱產業的競爭力,發揮優勢吸引新投資。

 近年港商所賺的錢許多都投資到內地,雖然個人遊促進內地居民資金再度流入香港,但大多用在消費上。由於樓市和股市之外的工商百業缺乏新投資,不僅製造業繼續式微,服務業也在萎縮。雖然有報告顯示,香港去年的外來直接投資達136億美元,投資推廣署更預期外來直接投資可進一步增長,但有關投資大部分屬於熱錢性質,對產業發展和增加就業效果不彰,當局切毋把熱錢流入等同投資增長。而內地經濟迅速發展以及珠三角港口及機場崛起,亦令香港的金融、物流中心地位受到挑戰。如果香港現在的優勢無法鞏固,香港經濟在20或30年內將失去增長動力。

 香港經濟要保持長期發展動力,必須在支柱產業和優勢行業上,力保「第一」和龍頭地位,這樣才能形成凝聚效應,吸引新的投資。若香港現有優勢不保以及無法形成新的優勢,就會面臨「冇得做」的危機。因為香港周邊城市皆是低成本,如果香港不能做得更出色,投資就會捨棄香港而流向低成本地區。深圳港因價格低,貨運吞吐量已趕上葵涌貨櫃碼頭,廣州新機場亦靠低營運成本逐步分流香港機場貨運量,這正說明香港物流業若不能做到「更高、更快、更好」,遲早會被珠三角邊緣化。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現實。同樣,香港的金融、旅遊、工商業支援服務等優勢行業,都必須保持「第一」地位,這並非爭強好勝,而是生存永續之道。

 香港欲在支柱和優勢行業上力保「第一」,政府的角色十分重要。政府有責任保護和鞏固香港重要的經濟支柱,並促進新的優勢產業形成。對此,政府必須擺脫積極不干預政策的束縛。中央政策組有責任研究如何鞏固和發展香港優勢產業,提出有效政策和措施。在周邊城市競爭力咄咄逼人情況下,有關當局如果仍然持故步自封、無所作為、守株待兔的態度,將會把傳統優勢拱手讓人,到時悔之已晚。(文匯社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