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7] 傳媒應發揮溝通融和作用
■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
香港與內地合作,民間的動力往往比政府強。民間動力怎樣發揮,是一個歷久常新的問題。其中一個涉及層面較廣泛的,相信是傳媒如何互相合作和取長補短。
上周談過香港與深圳東部黃金海岸合作的可能性後,有朋友向我賜教說:「這是政府層面的工作,政府不動,民間的動力就會事倍功半。那麼,有什麼合作是可以由民間先動,然後逐步推動政府採納有關政策的呢?」
我的答案很簡單:「有。一定有,而且很多。」
民間動力強 政府懶洋洋
事實上,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民間的動力往往比政府強。從上一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放改革起,香港的老百姓尤其是工商界,已經走快很多步,而政府則是懶洋洋,甚至拖後腳。所以,民間的動力怎樣發揮,倒是一個歷久常新的問題。
其中一個涉及層面較廣泛的,相信是傳媒互相合作和取長補短的問題。昨天,第八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在香港舉行,我們正好趁此機會研究一下兩岸四地的傳播界如何適應新形勢,加強合作和交流。
傳媒是拉近人類距離、消弭矛盾的一大工具,但如果不善運用,也是製造障礙的石頭。要拉近距離,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民生性的話題和生活資訊方面入手,因為這是普羅大眾最感興趣、有需要知道,以及關乎各地市民切身利益的東西。重視民生性新聞,並不減低其他新聞的重要性,只是各有側重而已。
兩地傳媒要進一步加強合作
長期以來,香港和內地的傳播界在這方面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不過,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情況日新月異,兩地傳媒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合作和交流。例如,內地旅客來港澳地區「個人遊」的人數與日俱增,萬一發生意外,該怎樣尋求協助呢?最近一名來自重慶的旅客在香港被人偷去財物和證件,並失去親友的聯繫,於是鋌而走險行劫,但劫來的錢包卻是空空如也的。最後他報警,既是報案(因為他被人偷竊),也是自首(因為他犯了案)。結果警方在落案之餘,還是幫不了他的忙,因為香港警方現行的權限和政策均無法給予內地旅客實質的協助。
此案說明了很多問題,內地旅客(尤其是散客)在港遇事後,有哪些支援機制可以給他們即時和有用的協助?他們沒有旅行社代替打點一切;旅遊事務局、消費者委員會等相關機構也不會處理個別事件。如果傳媒能夠透過這類案例多作報道、分析和研究,並向兩地政府提出建議(例如香港應多設為內地旅客服務的熱線電話),然後由傳媒廣泛宣傳;每日一塊豆腐乾般的小欄頭,往往可以為內地旅客提供定心丸的作用。這類出發前的資訊服務在內地傳媒也可以廣泛應用,按旅客的需要更新內容,既可服務大眾,又可成為自己的招牌產品,一舉兩得。
香港人經常北上,也很需要內地的生活資訊,遇事後更需要實際的援助。特區政府在北京和廣州雖然有辦事處,但工作範圍並非以一般香港旅客為主,有時未能急人所急。結果,最近工聯會在廣州設立了一個諮詢中心,安排專人為港人提供生活資訊(例如遺失證件怎麼辦),可為市民解決實際困難。
傳媒可敦促政府拿出實際行動
其實,這些工作應該由港府進行,並有系統地推動和宣傳。傳媒在這方面可起一種敲邊鼓和給予協助的作用,同時也可敦促港府早日拿出實際行動。總之,大家都應該以民為本,跟進市民的實際需要,主動擴大報道範圍,由淺入深地發揮溝通及融和的作用。假以時日,隔閡必將消失於無形之間。 (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