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0] 完善機制 確立樓宇供應指數
政府昨日首度公布每季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的統計數字,並確定由明年一月起,定期公布每一季度的相關數據。雖說當局今次公布的只是總體數據,較為籠統,缺乏分區分類資料,但畢竟是增加市場透明度的一個重要開始,值得肯定。不過,當局還應重視聽取外界意見,不斷完善公布機制和內容,除公布一般性樓宇供應量之外,還應考慮同時詳細公布樓宇分布地區及類別資料、樓宇買賣數量、已售樓宇的空置情況以至對樓宇供應量的預測等,爭取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步建立像消費物價指數那樣的樓宇供應指數,成為一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市場指標。
本港過往樓市大起大落,原因固然很多,而樓宇供應的透明度不夠也有一定的關係。最近,有關今後幾年樓宇供應會否斷層的爭議之所以產生,一個重要的誘因亦在於來自不同渠道的土地及樓宇供應信息比較混亂。過去,有關樓宇供應的資料不僅在時效性方面大為滯後,而且分散於多個不同的政府部門,既不全面,又容易混淆。現在,由政府定期統一發放最權威、最準確而又最具時效性的資料,發展商、市民以至相關的政府部門,都可根據樓宇供應的明確信息採取因應措施,減少揣測及不穩定因素,有利於樓市的健康發展。
對於政府只是公布總體性的樓宇供應數據,社會上存有不同意見,主要有兩點:一是指政府發放的數據未有分區分類;二是認為欠缺對未來樓宇供應量的預測。這兩個缺陷明顯減低了政府公布數據的參考價值,與市民及市場的期待有距離,有待改善。
有關部門解釋,不分區分類公布資料是因為有關的工作可以由市場分析員去做,政府提供給市民的資料不宜過細。這個理由缺乏說服力。事實上,在房地產市場中最缺乏資訊的,不是那些地產商或代理公司的分析員,而是考慮買樓的小市民。既然政府統一發表樓市數據的原意,是加強市場透明度,為市民置業提供參考,而提供分區資料既可提高數據參考價值,又是政府力所能及,何樂而不為?有關部門實在應該多行一步,方便市民了解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房地產市場供應情況,以便作出最有利的選擇。
有關部門不願對樓宇供應量作出預測,不僅因為準確預測有相當難度,而且還有難言之隱:不想重蹈過往「叫人買樓而備受責難」的覆轍。有關官員的想法不難理解,但這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態卻不值得鼓勵。政府公布樓宇供應的預測,並不就是左右市民對樓市走勢的看法,更不等於要市民買樓,而只是提供一種參考指標。既然政府對物價指數、失業率、經濟增長率等都有預測,樓宇供應量的預測就沒有理由成為禁區。有關部門對於外界的要求應該持開放態度,認真研究樓宇供應量預測的可行性,爭取經過一段時間探索,做到在客觀數據的基礎上,對未來的樓宇供應作出有參考價值的預測。(文匯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