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2] 撤紡品配額後的挑戰
■梁劉柔芬 自由黨立法會議員
實施了三十多年的紡織品配額制度將於明年一月一日畫上句號,進入後配額年代,政府和業界應作出全面評估,部署應對之策,不單要避免因撤銷配額制度而對業界帶來衝擊,亦要發掘新機遇。
撤銷紡織品配額後,自由競爭的市場裡,貿易空間將大增,各個出口地區會出盡法寶地進行直接交鋒,盡快擴大市場的佔有率,競爭、挑戰是無可避免,其中必然會在紡織品的價格上進行調整,將面對價格下調的壓力。
為了本身競爭力,政府和業界共同制訂全面的對應之策,作出相應的輔助。政府應加快修訂制度的速度,確保所有打著「香港製造」標籤的貨品都符合香港產地來源標準,保護這個品牌聲譽。
同時,面對其他鄰近地區的低價競爭,政府應聯同業界培訓優秀人才,並以走向高增值路線,積極創造香港的國際時裝品牌,才是增強競爭力的主要策略和方向,而不是鬥價格。
回顧歷史,香港紡織及製衣業在五十年代開始發展,當時雖然受到配額制度的限制,但香港企業家的創業和堅毅精神、加上優良的生產技術和熟練的工人,紡織及製衣業和相關的貿易活動已是今日香港經濟的主要命脈之一、舉足輕重;根據統計,去年紡織及成衣出口總值已佔香港產品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即創匯近八百億港元,而本港從事紡織及成衣生產、貿易出口及相關工作的就業人數逾十五萬人。
多年來,業界致力爭取設立邊境工業區,透過深港兩地的融合優勢,利用內地的人才技術,建立製造基地;再配合香港的資訊流通、航運發達、財政金融穩健體系、進出口免稅自由港的優點,加上背靠祖國的地利、以及香港人本身的敏銳市場觸覺,有利營商活動的進行——接單、購買原料、生產、設計、市場推廣、出貨,促使香港成為「一條龍式」國際採購貿易的基地和協調中心,增強競爭力,有助發展新機遇。(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