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2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23] 香港社會矛盾和管治問題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今天香港管治的核心問題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管治架構是否經受得住拒中抗共勢力的不斷衝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管治行為是否能夠在拒中抗共勢力與愛國愛港力量之間的鬥爭中穩穩地把握重心和方向?

 1990年,我就提出:以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為始點,香港進入政治過渡。

代議政制綠皮書泄露真相

 香港的政治過渡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和目標:一是由港英管治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過渡,二是由殖民專制統治向現代民主政制過渡。港英當局於1984年7月即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前兩個月發表《代議政制綠皮書》,提出「還政於民」的政制改革設想,不僅標誌香港政治過渡兩項內容幾乎同時展開,而且造成「民主之路與回歸之路分歧」。

 儘管今天香港某些政黨、政治團體辯稱他們口中的「還政於民」是「普選」的代名詞,但是,他們無法否認,港英當局在20年前提出「還政於民」目標,正如《代議政制綠皮書》所坦言是「要逐漸由一個權力完全源於殖民地總督的情況,穩定過渡到一個權力源於本地居民的情況。」這豈止是由委任到普選這樣的選舉制度的變革?這是要把香港變成擁有自身固有權力來源的獨立的政治實體。在港英當局精心策劃下,香港政治民主化過程一開始就被引向「拒中抗共」、抗拒回歸的歧路。

香港管治問題為何複雜及困難

 2003年七一遊行告訴人們,香港在實現主權回歸6年後,尚處於「後殖民地」社會初期,主權回歸與全面回歸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脫節;拒中抗共勢力與愛國愛港力量的矛盾是「後殖民地」社會的主要矛盾,雙方的「主戰場」是在政治領域。今天香港管治的核心問題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管治架構是否經受得住拒中抗共勢力的不斷衝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管治行為是否能夠在拒中抗共勢力與愛國愛港力量之間的鬥爭中穩穩地把定重心和方向?

 問題的答案或出路固然取決於拒中抗共勢力與愛國愛港力量這一香港社會主要矛盾如何演變,但在相當程度上也與香港社會其他次要矛盾如何發展密切相關。目前香港管治問題之所以複雜和困難,在於拒中抗共勢力與「民主派」相混淆,並且得到相當一部分香港居民同情或支持。

「民主派」是鬆散的政治集合

 「民主派」不等於拒中抗共勢力。在意識形態上信仰西方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不一定導致政治上與國家執政黨和國家主體政治制度為敵。「民主派」是一個由多個政黨、政治團體組成的鬆散的政治集合,其共同標簽是要求2007年和2008年雙普選。然而,同樣爭取2007年和2008年雙普選,某些人是希望香港有一個西式政治制度,另一些人則不止於此,更企圖以西方政治制度來改變國家主體政治制度。「民主派」一旦失去2007年和2008年雙普選這一共同目標,就將分化。但是,拒中抗共勢力不僅將長期存在,而且,將繼續以「民主」為幌子在較長時期裡具有一定的迷惑力。

 在立法會、區議會選舉中投票給「民主派」候選人的選民不等於「民主派」。廣大選民不是「民主派」政黨、政治團體的成員,也沒有從政欲望。他們支持「民主派」,或者是基於意識形態,或者是因為對特區政府不滿。其中一些人雖然對國家執政黨和國家主體政治制度仍有疑慮或疑懼,但是,不贊同甚至反對拒中抗共勢力鼓吹「還政於民」、「結束一黨專政」口號。

多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

 然而,香港社會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畢竟相互交織,政治鬥爭和意識形態分歧畢竟相互糾纏,形成錯綜複雜的政治局面,使管治問題變得複雜和困難。

間接民主與直接民主須配套

 人們必須清醒認識,九七前形成的「民主之路與回歸之路分歧」在九七後繼續存在,拒中抗共勢力與愛國愛港力量之間的鬥爭是長期的;同時,香港社會需要時間來培養對國家的文化認同。人們也必須充分估計,香港廣大居民不僅要求政黨、政治團體和政治人物來「代表自己」,而且要求特別行政區政治制度即管治架構能夠允許他們來「實現自己」。前者反映在普選的訴求上。後者反映在越來越多居民尤其中產階級人士愈益關注香港公共事務,甚至直接表達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

 然而,香港政黨、政治團體和政治人物普遍關心選民對他們的態度亦即關心自己選票,普遍忽略香港廣大居民尤其中產階級人士要求直接參與公共事務的訴求。後者豈止4年或5年一次的普選?而是一個間接民主與直接民主相配套的社會系統工程。香港政黨、政治團體、政治人物之所以有這樣的認知盲點,因為香港的上層政治與下層政治仍然脫節。所以,解決香港管治問題需要多方面入手。 (本專欄逢周二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